《觉醒》:关于老百姓,关于渺小的生命

我第一次看到《觉醒》书名时,就在心里问了句:什么是觉醒?为什么要觉醒?觉醒的意义是什么?抱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书页,开始品读梁晓声这部新作。

《觉醒》:关于老百姓,关于渺小的生命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主人公陶姮,在和老同学的聚会之后,机缘巧合地让她回想到了一段湮没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她的年少时期,正好与中国特殊的时期遇上,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细微渺小的过错也会成为让一个人跌入深渊的推手。

而那时才14岁的陶姮,就因犯下了一个无心之错,酿成了陶老师的悲剧、自己苦果,年少时的陶姮一直记得妈妈说过“做了坏事,会遭天谴”。自此,“天谴”二字,就像是符咒,一直伴随着只有14岁的陶姮到她成年、出国、结婚。

《觉醒》:关于老百姓,关于渺小的生命

每每回想起曾经犯过的错,以及对陶老师的伤害,已经年过四十的陶姮也觉得不安,于是她决定和美国丈夫回国,走上自我忏悔、救赎之路。并且在救赎之路上,以陶姮海归人的身份,来窥察这个对于陶姮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

我记得文中有写到,不管成为了美国人与否,他们喜欢把去中国当做是“回国”,即使那片土地上,也已经没有了他们的痕迹。陶姮在父母还未离世之前,回国的欲望还是有的,但父母相继离去之后,她回国联系好像突然间被切断,那里不再有她魂牵梦绕的人,也没有必须要回去的想法。

《觉醒》:关于老百姓,关于渺小的生命

可对于陶老师的愧疚、不安,让她找到了一个回国的借口,一个走上“归乡之路”的媒介。于是,她和丈夫沃克,出现在了那篇又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作品通过陶姮的经历来讲述中国故事,并印证中国感觉,同时也是表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国价值的碰撞。

何为中国感觉?何为中国故事?梁晓声用一个“八面玲珑”的王福至,来印证中国故事与中国感觉。王福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姐姐在某局工作,他的人物关系庞大,他的工作就是靠融合自己的关系网,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他给了陶姮一张名片,名片上印着:

收人钱财 替人消灾

说到做到 诚信第一

为社会和谐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他王福至就是这样,将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当做是经营的资本,周旋于官场与百姓之间,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获取成就感。这类人,其实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是存在的,也是最讨喜的人,他可以看透人性,看透潜规则,他也可以从这些潜规则中找到突破口,达成自己的目的。

《觉醒》:关于老百姓,关于渺小的生命

最终,陶姮还是通过王福至的“关系网”,找到了陶老师的家人,以及见到了陶老师,当她面对陶老师时,她想抱一抱这个耄耋老人却不大敢去拥抱。可当她向陶老师提及对往事的忏悔时,陶老师却用“伪记忆”来劝慰陶姮放宽心,但不管这事真“伪记忆”还是假“伪记忆”,梁晓声给《觉醒》设定一个这样的结果,还是特别令人满意的。

而小说也在这几个小人物的生存之间,慢慢展开去对人性的窥探和发现历史的醒悟,而主人公陶姮,则是在这些完全和美国不一样的生存法则中去体味生命的情义与感动。也许这也解开了读书之前疑惑:何为觉醒?觉醒的意义是什么?

《觉醒》:关于老百姓,关于渺小的生命

觉醒,即是醒悟。陶姮当面向陶老师忏悔,完成自我救赎,是自我醒悟;往事随风飘散,陶老师的晚点在精神病院里还算安详,是历史的醒悟。

可以说,就是这两“醒悟”,让整部小说得到升华,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不是终点,是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