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本文系作者簡單h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終身未仕,曾隱居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峴山,一名峴首山,東臨漢水,是襄陽名勝。晉徵南大將軍羊祜鎮守襄陽時,常登此山,飲酒詠詩。題中“諸子”指朋友。孟浩然此詩,反映了較為強烈的生命感和深沉的歷史宇宙意識。

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與諸子登峴山》

首聯議論,起得高遠。孟浩然通過“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一對仗句,高度概括人世間的普遍規律。春去秋來,陰陽代序,有情世間的生命現象和社會活動之演變刻刻不停。昔往而今來,今是而昨非,遂形成往來古今之歷史,而人類社會也得以綿延發展。此聯之感慨由登峴山而起,卻超越具體之時空,境界高古,為後面言志抒情留出足夠的空間。二聯敘事,格律應對仗而不對,與首聯之對仗形成一種變化。

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孟浩然

陸時雍說:“孟浩然、李太白俱以古行律,多率意一往。不為律束。”(《唐詩鏡》卷十一)“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寓意深刻。謂前人已逝,然人往而跡留,留下眾多名勝古蹟,供後人憑弔,而今輪到我輩登臨,闡發思古之幽情。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焉知後人不復登臨,憑弔我輩。寫到此處,其實作者已略有欣然之意。徐增曰:“‘我輩’二字,浩然何等自負,卻在登臨上說,尤妙。”(《而庵說唐詩》卷十三)點出了此聯所體現的俯仰古今的欣喜之情。

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李白

三聯寫景,“水落魚梁淺”為登山即目所見,“魚梁”即魚梁洲,在今湖北襄樊漢水中。詩人另一首《夜歸鹿門歌》中有“山寺鐘鳴已黃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之句,皆為寫“魚梁”的名句。“夢澤”一般認為指古云夢澤,並非望中所能見,只能理解為泛言或想象之詞。有人以為“夢澤”泛指江漢平原,則也為望中所見,甚好。這兩句對仗工整,尤其是“”“”二字,兩相對照,極見功力。“”指天寒水落,洲渚露白;“”指冬日水暗,“夢澤”顯得更為幽深。

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夜歸鹿門歌》

通過這一對照,季節的循環、宇宙的節律忽然敞開於眼前,面對此亙古不變的自然世界,一切有情世界的作為顯得那樣的侷促和有限。也正是此聯,成為全詩情感的轉折點,為全詩主調由欣快突轉為深沉,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故此聯寫景傳神入妙,也容易令人聯想到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中的寫景名句“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中用“淺深聚散,萬取一收”來說明含蓄之妙,也可藉以體會此聯妙處。

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蘇軾

尾聯敘事兼抒情,“羊公碑”與二聯之“勝蹟”呼應。峴山之所以有名,與羊祜大有關係。《晉書·羊祜傳》雲:“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羊祜去世後,“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七、八兩句,感慨雖然四百年後,羊公事蹟猶歷歷在石,然斯人已去,聲名何益?況與此不變之江山相比,人與名具屬過眼雲煙,故讀罷羊公碑,自然要淚下沾襟了。

孟浩然終身未仕,隱居於南峴,他作的《與諸子登峴山》講了什麼?

《晉書》

王堯衢曰:“讀碑而淚沾襟者,非悲羊公也,正為人事代謝,轉盼古今。”(《古唐詩合解》卷八)可謂別具隻眼。總體而言,此詩首聯突出歷史意識,二聯顯現作者自我的存在感,三聯面對宇宙真象之突然敞開,情感發生由欣喜而悲涼的轉變,尾聯抒發深沉之感慨。張文蓀曰“具此襟懷,方可作詩。漫言弔古者未許夢見,妙處只是情深”(《唐閒清雅集》),可謂知言。

參考資料

《古唐詩合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