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本文系作者简单h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终身未仕,曾隐居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岘山,一名岘首山,东临汉水,是襄阳名胜。晋征南大将军羊祜镇守襄阳时,常登此山,饮酒咏诗。题中“诸子”指朋友。孟浩然此诗,反映了较为强烈的生命感和深沉的历史宇宙意识。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与诸子登岘山》

首联议论,起得高远。孟浩然通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对仗句,高度概括人世间的普遍规律。春去秋来,阴阳代序,有情世间的生命现象和社会活动之演变刻刻不停。昔往而今来,今是而昨非,遂形成往来古今之历史,而人类社会也得以绵延发展。此联之感慨由登岘山而起,却超越具体之时空,境界高古,为后面言志抒情留出足够的空间。二联叙事,格律应对仗而不对,与首联之对仗形成一种变化。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孟浩然

陆时雍说:“孟浩然、李太白俱以古行律,多率意一往。不为律束。”(《唐诗镜》卷十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寓意深刻。谓前人已逝,然人往而迹留,留下众多名胜古迹,供后人凭吊,而今轮到我辈登临,阐发思古之幽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焉知后人不复登临,凭吊我辈。写到此处,其实作者已略有欣然之意。徐增曰:“‘我辈’二字,浩然何等自负,却在登临上说,尤妙。”(《而庵说唐诗》卷十三)点出了此联所体现的俯仰古今的欣喜之情。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李白

三联写景,“水落鱼梁浅”为登山即目所见,“鱼梁”即鱼梁洲,在今湖北襄樊汉水中。诗人另一首《夜归鹿门歌》中有“山寺钟鸣已黄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之句,皆为写“鱼梁”的名句。“梦泽”一般认为指古云梦泽,并非望中所能见,只能理解为泛言或想象之词。有人以为“梦泽”泛指江汉平原,则也为望中所见,甚好。这两句对仗工整,尤其是“”“”二字,两相对照,极见功力。“”指天寒水落,洲渚露白;“”指冬日水暗,“梦泽”显得更为幽深。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夜归鹿门歌》

通过这一对照,季节的循环、宇宙的节律忽然敞开于眼前,面对此亘古不变的自然世界,一切有情世界的作为显得那样的局促和有限。也正是此联,成为全诗情感的转折点,为全诗主调由欣快突转为深沉,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故此联写景传神入妙,也容易令人联想到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中的写景名句“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中用“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来说明含蓄之妙,也可借以体会此联妙处。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苏轼

尾联叙事兼抒情,“羊公碑”与二联之“胜迹”呼应。岘山之所以有名,与羊祜大有关系。《晋书·羊祜传》云:“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羊祜去世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七、八两句,感慨虽然四百年后,羊公事迹犹历历在石,然斯人已去,声名何益?况与此不变之江山相比,人与名具属过眼云烟,故读罢羊公碑,自然要泪下沾襟了。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于南岘,他作的《与诸子登岘山》讲了什么?

《晋书》

王尧衢曰:“读碑而泪沾襟者,非悲羊公也,正为人事代谢,转盼古今。”(《古唐诗合解》卷八)可谓别具只眼。总体而言,此诗首联突出历史意识,二联显现作者自我的存在感,三联面对宇宙真象之突然敞开,情感发生由欣喜而悲凉的转变,尾联抒发深沉之感慨。张文荪曰“具此襟怀,方可作诗。漫言吊古者未许梦见,妙处只是情深”(《唐闲清雅集》),可谓知言。

参考资料

《古唐诗合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