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系列报道⑪

行路难

喝水难

上学难

就业难

住房难

是祖祖辈辈习水人的生存难题

这一切,因为一群人的到来

改变了!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这里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主战场,这里有着最古老的民族古习国部落,这里也是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

01 路让他们跳出穷窝走进光明

路——是贵州脱贫的关键,习水亦然。

2011年,中国石油在醒民镇投资修建13.5公里龙马公路,横跨马蹄村、醒民村,结束了村民肩挑背扛、翻山越岭的历史。“路通了,水、电、通信才能通,材料才能拉上山,你看四周,百姓的土房、木房全换成了砖盖的小洋房。”马蹄村支书冯中强深有感触。

行路难,修路更难。红岗村的螺榨公路需环山而建,坡道窄,挖土机上不来,路只能一锹锹挖出来,水只能一吨吨背上来。开挖时,不仅要避免落石砸到百姓家,还要防着掉下路边100多米深的悬崖。时任中国石油派驻红岗村第一书记的贾文新白天挖路,晚上调解纠纷。路建成,村民写了一首歌《驻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汗水同洒禾下土。知心话儿说不够,胜过兄弟赛手足。”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走在螺榨公路,提到中国石油,大人小孩儿都笑眯了眼睛。“咋个能忘记嘛!这条路是我们的跳板,让我们跳出了穷窝,走进了光明。”

因为路,昔日守在大山里的妇女们成立苗族文化队,翻过山顶,蹚过小溪,歌声响彻四川、广东。

因为路,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因为路,南天门村的老人,终于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如今,习水县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800元增加到如今的1.1万元,日子越过越好,精神头越来越足。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有了平坦的公路,孩子们上学既方便又安全

02 产业扶贫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9月5日,习水县田坝村梧桐山民宿正式营业。

2017年以来,中国石油捐赠资金,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建设田坝村民宿。正式运营后,收益部分用于全体村民分红,预期为田坝村每年增加营业收入300万元。

听到梧桐山招大管家,在临镇打工的杨红虎二话不说就往家里赶。“家里变成‘金窝窝’了,别人听说我是田坝的,都羡慕得不得了。”和杨红虎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田坝村20多位从农妇变成管家的苗族大姐。

借助项目运营,松茸、蜂蜜、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和民族手工艺编织品找到了销路。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田坝民宿为周边的村镇起到了示范作用。“田坝村能做民宿,我们也能干!”大坡镇小罗村村民罗飞十分熟悉田坝村的情况。

4月开工,8月验收,小罗镇的养猪场也建成了。干净明亮的养殖场,自动化供给饲料、除粪设备一应俱全。“没有中国石油统筹、协调,养猪场就没有办法立项。”小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何勇感慨万千。

消费扶贫是帮扶中重要环节之一。2016年,中国石油贵州销售公司与习酒公司签订非油商品购销协议,自主开发习酒系列“习缘”品牌,增加当地高粱采购4000多吨,种植户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几年间,中国石油帮助多个乡镇发展种养殖产业,1.176万个农户受益,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8年,习水县提前两年率先脱贫摘帽,成为贵州脱贫攻坚样板县。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03 智力帮扶助百姓过幸福生活

8月末,听说县里要办月嫂培训班,王月(化名)第二天就赶来“求学”。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她来说,课本上的内容“有点懵,但一定要坚持”。

2019年,中国石油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我送妈妈去上班”月嫂技能扶贫培训项目,免费进行为期28天的育婴、月嫂专业知识培训。

从北京专程赶来的老师方怡君深有感触:“我能看到她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国石油做了件真正利民的好事!”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教育强,则国强。扶智最关键的就是教育。近年来,中国石油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腾讯公益等公众资源平台,在习水开展“益师计划”,受到受援地政府、学校和师生的广泛好评。

2015年9月,中国石油中心医院专家来醒民镇义诊时,镇中心小学年轻教师王文敏刚好在现场帮忙。当她听说“益师计划”时,马上递交了申请。接到录取电话时,王文敏高兴得心怦怦跳,“在偏远地方待久了,特别渴望出去学习培训。”

几年来,中国石油累计向习水县30所乡镇小学捐赠各类书籍2万多册、计算机230台、书架100个,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提升。

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根治贫困,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温暖习水。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近10年来,中国石油先后派遣3名挂职扶贫干部和5名驻村干部,帮助习水县培训乡镇干部、教师、医护、电商、旅游、合作社经营与管理等专门人才超800人。

截至目前,习水县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15万人,127个贫困村出列。“中国石油一家亲,致富不忘挖井人!”已成为习水县当地百姓挂在嘴边最朴实的口头禅。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各方声音

向承强「习水县委书记」●●

中国石油定点帮扶习水县脱贫工作近十年,对当地老百姓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能啃硬骨头,去最贫困的地方,去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做了很多雪中送炭、救人于水火的事情。石油人牵挂贫困百姓,百姓对石油人充满感激之情,这真是鱼水情深。

贾文新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中国石油挂职干部陆」●●

培训转变思想,订单发展产业,产业解决就业。中国石油在电商扶贫路上拓展思路,谋求发展,促进增收,助农增收。

袁文芳「 “爱心月嫂”项目首批学员」●●

自从中国石油挂职干部推荐我参加月嫂培训后,我还上了外债,有了宝宝,薪水也提升了。

刘光海「习水县坭坝乡南天门村贫困户」●●

中国石油搞的“顶梁柱”健康保险,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这个主要劳动力有保障了,全家就好了。

龚清会「习水县坭坝乡南天门村村民」●●

过去没有路时,有人生病,要4个人往乡镇医院抬5个小时,老人根本不敢生病。现在好了,中国石油帮着修通了家门口的路,半小时车就能到门口,安全都有了保障。我还办起了农家乐,来的客人多了,自己家的土特产也不用卖到山外面了。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咋办?

中石油+你+我+他=?

13年,90多万人获得了……

10年幸福路

END

文字:黄祺铭 孙梦宇 邓浩吉

编辑制作:商晨

审核:邵学争

AUTO life

微信号 : qcshb20030415

联系电话:010-64523450

商务合作联系电话:010-64523328 / 645233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