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前沿声音推动科学认知气候变化 IPCC成立30周年

“第六次评估报告周期和30周年纪念日正处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雄心壮志发展的时期。为使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气候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IPCC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IPCC主席李会晟在近日召开的IPCC第47次届会上说。

今年正值IPCC成立30周年。30年的岁月见证了这一机构的发展、壮大,见证了世界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了解气候变化和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权威的科学依据。

IPCC是牵头评估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旨在向世界提供一个清晰的有关对当前气候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状况的科学观点。它对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所有会员国开放。目前,195个国家是IPCC的会员。该组织的工作与政策具有相关性,但又对政策保持中立,不对政策作任何指令或规定。

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科学家自愿以作者、撰稿作者和评审人员的身份参加IPCC的工作。目前IPCC有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专题组。第一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的主题是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聚焦减缓气候变化。

权威评估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

在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与会人员作出建立IPCC的历史性决定。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创立IPCC。彼时,一些前沿的科学家已经察觉到工业化给地球大气带来的潜在影响。

IPCC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负为地球大气“诊断”的重任,为全球变暖寻找证据。不辱使命,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及2014年先后公布了五次评估报告,五次评估报告都直接推动了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并对国际公约的签署和通过,以及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的建立、完善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每一次评估报告的发布都推进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进程。

1990年,IPCC发表了第一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观测到的增温可能主要归因于自然变率,联合国大会注意到报告的研究成果并决定着手开展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1992年IPCC发表了补充报告。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开放签署。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1995年,IPCC发表第二次评估报告,指出有明显的证据可以检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版发表。1998年,IPCC设立国家温室气体清单(TFI)专题组,监督“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1999年,《京都议定书》诞生。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01年,IPCC发表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的、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大部分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

2007年,IPCC发表第四次评估报告,较第三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提高了最近50年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影响的结论的可信度(从66%提高到90%)。因“努力确立并传播有关人为气候变化的更多知识,并为采取应对这种变化的措施奠定了基础”,IPCC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共享)。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后,全球社会对气候变化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巴厘路线图通过为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IPCC陆续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三个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第五次研究报告指出,人类的影响极有可能是导致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得益于对气候系统更好的观测和认识,这一证据正日渐增强。

中国科学家为每一次评估报告都付出了努力

自1988年IPCC成立以来,我国便参与了IPCC的会议和活动。而且以往的评估报告编写,我国从未缺席。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问世,就凝结了中国科学家的心血。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中国作者仅9名,之后第二至四次分别是11名、19名和28名,至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已达43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勇于承担大国责任,一直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策,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助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

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国内牵头组织单位,代表中国政府参与IPCC所有活动;组织推荐中国作者、组织中国政府对报告全文和决策者摘要的政府和专家审议等。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6个气候系统模式参与了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工作。中国科学家近千篇论文被第五次评估报告所引用。目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正在筛选作者,其中也将出现更多的中国作者。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告诉记者:“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中国科学家以主要作者、贡献作者和审稿人身份参与编写工作。近年来,我国对海洋、水文、生态、冰冻圈的观测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全面进行气候变化评估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对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未来我国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更多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我国的气候模式将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第六次评估报告将更加综合、凝练

据翟盘茂介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将更加综合、凝练,章与章之间(圈层间)、工作组之间相互支持与交互性加强,也意味协调工作量大量增加、作者综合知识面更广。”

2017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报告大纲发布,将在2018年完成一份特别报告《全球升温1.5℃: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IPCC特别报告,背景是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加强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主要内容是关于全球变暖低于1.5℃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另外两个特别报告是《气候变化和海洋及冰冻圈特别报告》和《关于气候变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通量的特别报告》。

AR6综合报告将于2022年编辑完成,并及时提供给UNFCCC全球盘点,届时各国将审查其在实现全球变暖远低于2℃的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AR6三个工作组的报告将于2021年完成编写。(李慧 来源:IPCC官网等)

 除了评估报告 IPCC还有哪些重要报告?

关于IPCC,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其五次评估报告。其实,IPCC旨在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其影响力不仅限于评估报告,还有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等。

评估报告提供有关气候变化情况及其成因、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有关对策。

特别报告提供对具体问题的评估,比如《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航空与全球大气》《技术转让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排放前景》《保护臭氧层和全球气候系统》等。

方法报告描述了制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与做法,比如《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等。

技术报告以IPCC评估报告内容为基础,提供对有关某个具体专题的科学或技术观点,比如《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和措施》《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使用的简单气候模式介绍》《稳定大气温室气体: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意义》《限制CO2排放建议的意义》《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等。

另外,IPCC还会组织各种研讨会和专家会议、出版文献、提供资料等。(崔国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