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印度圣人克里希那穆提在一次开示中说到:

当没有了爱的时候,婚姻架构作为一种制度就会变成一种必要。

换句话说,正因为没有爱,人们才创造出婚姻及婚姻制度这样一种形式,用以限制彼此、固定关系。

我想很多人应该不同意克氏的说法,大家历来认为,彼此相爱,两情相悦,然后自然成婚,婚姻是爱情的必然。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现实婚姻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法律意义、物质意义远远大于生命意义和情感意义。或者说,婚姻更多的是为了照顾大家,而不是为了提升“小家”;为的是整体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自我的清醒和平。

贯穿婚姻形成、建立、发展、解体全过程的,是思虑、权衡、算计、分析、利用、控制、习惯、责任、满足,是耗尽心机的疲乏与混乱,是复杂、晦涩而艰难的希望与失望。

婚姻有时是为了自身的满足而去利用他人的行为。

婚姻的模式化、工具化特征,只会助长人们用头脑去思考爱和对情感表象的过度关注,稀释了爱的分量与质量,隐匿了爱的真谛与价值。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克氏对爱的阐释,有点类似于佛法里面的“遮诠法”——从否定的角度去界定(解释)一种事物。

那什么是爱呢?首先我们不能有语言上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普通人认知语境下爱的内涵与外延、爱的意象、情感、场景、说辞、行为、经验、方式等均不是爱。

思想不是爱(自我)

克氏坚持对思想与头脑的否定,思想是很不靠谱的帮凶。

思想是已有经验、认知、记忆的集合,是造成人类痛苦、冲突以及毁灭的罪魁祸首,人类的头脑越发达,思想越复杂,物质越丰富,距离生命的真相就越远。

思想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因为思想是基于已有旧体系形成的,无法阐述和检视宇宙未明(未显化)部分。思想只会加重物质世界的混乱,缠缚并铸造人的意识和行为。

思想中最致命的一点是自我感——分离感,思想制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世界充满冲突与纷争的根本原因。

人们头脑中所有关于爱的描述都不是真正的爱。当你深深爱着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时候,不是用头脑去爱,不是用头脑去想怎么展现爱、表达爱、演绎爱,而是发自内心的爱——一种神圣、自然、纯粹、美妙的体验——在爱里面,你会与他(她)分享你拥有的一切,不只是身体,而是一切。

当你真正去爱时,男和女是没有分别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分别的,你们是可以合二为一的,是超越文化、体制、经验、时空的宁静和快意。

凡是刻意创设的情感,终将令人痛苦!揣度这是不是爱,那是不是爱的感觉,纠结于要不要爱、值不值得爱,计较自己可以获得什么,权衡最大利益与最小损失的,这些都不是爱,这是头脑思考分析的过程,是思维的把戏,是狡猾的头脑寻找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把戏。

爱不能量化,爱没有标准,爱不需要过程,爱不存在利益纠葛。爱不经大脑产生,爱是心灵的苏醒、吸引、共振、沉醉、融合……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恐惧不是爱(安全)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害怕生老病死,担心财富健康,担忧身心安危等。为了缓解外在和内在的恐惧,人们会寄希望于情感和关系,只要有一份情感或一段关系能够消弭恐惧,减少孤独、空虚、焦虑、压抑,人们都会全力以赴的争取,并把这种“真心实意的热切”称之为爱。

如果我是病弱的,我要找一个医生,解决身体的隐忧;如果我是低智商的,我要找一个高材生,弥补学识的短板;如果我是贫困的,我要找一个富裕的,消减对金钱的恐忧;如果我是才貌双全的,我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免得婚后被人指指点点……

为消除自身的恐惧、获得更多安全感而建立的爱情,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风吹雨打过后一团散沙。

恐惧不是爱,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也不可能找到真爱。婚姻不是恐惧的解药。恐惧可能暂时被婚姻之体遮蔽,但时间久了深层的冲突、对立、矛盾一触即发。

利用不是爱(行为)

世人的爱是什么——互相满足和互相利用,并用爱的名义来掩盖这一切。

我们对自身的需求了如指掌,为了填补这些需求,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必须有人甘心来满足自己——可见的、不可见的欲望。

处于婚姻关系中的人有没有真切感知关系的实质?有没有洞见那些嫉妒、占有、猜忌、唠叨、责备、争论、怨怼到底是从何而来?

为什么我们都要试图控制并改变对方?为什么我们总是担心对方会出轨、背叛?

有没有可能是彼此的利用预期出现了问题——利用的质量和效果下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利用的效用完结,没有其它可供利用的新资源。如是基于利用目的建立的婚姻,以上问题必然产生。

审视、控制、指责对方,本质上是对方没有很好的为我所用。

不承认利用关系的表述通常有:为了生命的完整,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生理的需要,为了无忧的物质生活,为了我们的爱情……这些措辞是利用的合理伪装,与真正的爱相差甚远。要是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懂得爱。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讨爱不是爱(情绪)

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讨好型人格障碍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讨爱。

也许是小时候特别缺少爱的滋润,也许是神经系统的先天缺陷,他们会卑微、怜惜、善巧的讨他人欢心、祈取别人的认同、赞许、情感,为了爱,他们不惜代价,甚至奋不顾身。

讨爱本身以及讨爱后的结果都不是爱,讨爱充其量是爱的低级游戏。

爱不是索要而成的,也不是靠丰富热烈的表演、表现、表象赢得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丰盈、自在、柔美,爱是来自于精神的丰盛与慷慨,不是动机不纯的做作或为恐惧所累的无奈。

责任不是爱(习惯)

为他人、家庭、事业、婚姻真诚地付出,很多人认为是责任。我们在履行一份责任,其中保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和谐,至少是表面上的,就是我们的应尽义务。

责任依然属于头脑的想象、思维、坚持。责任没有好坏对错,但是维系婚姻的责任当中很可能缺乏了爱的基因。

“如果没有了爱,婚姻就会变成耻辱,不是吗?”

责任不是爱,责任是彼此适应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保障性选择。如果婚姻里确有责任存在的话,那最大的责任便是借由婚姻关系映照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并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爱的内涵,领悟爱的本质,进而实现爱的觉醒与绽放。婚姻中的习惯,是一种爱的堕落。

性爱不是爱(逃避)

为什么性会发生问题?什么是性爱?我们问问自己,性爱带来了什么?我们会发现性爱的本质是自我逃避。

性体验是纯粹的快乐、彻底的遗忘,不是吗?

现实生活的压力、困惑、悲愤、痛苦、焦虑等,都会在性的释放中烟消云散。当我们体味到性的乐趣,沉溺于性的欢愉,我们觉得终于找到了一种完美的、神奇的解脱方式——从一切烦恼中解脱的忘我体验。

这样的体验会引起人们的执着,同时也会带来剧烈的冲突、博弈,而此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性的错误认知。累加在性方面的信念及文化压力甚至可以毁灭人的生命。

性,只是身体间的关系,人们却往往以此为核心去适应、塑造、绑架、判断婚姻关系扭曲爱的真义。

所以,性爱不是爱,性爱追求的是头脑、身体、生理的刺激和满足,是逃避自我、逃避现实的姿态。

假如性是爱的证据、爱的装饰,那么人生该有多么愚蠢和无趣?!

对于极少数有爱的人来说,婚姻永远是牢不可破的。他们的婚姻当中没有控制、私欲、冲突、恐惧、利用、责任、习惯,没有对于生理与心理的执着,有的只是融合、欣赏、感恩、觉悟和希望。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克氏对爱的描绘,是一种超越头脑的境界与状态,是平静中的至乐。当我们的自我感消逝,一体观生起,生命自然的光亮就是爱的语言与影像。“无我”是终极的爱。

很多人读到这里,会认为本文的爱是脱离现实、饱含浪漫主义情怀的大爱,这种爱更宽泛、更博大、更无私,是理想主义的爱。现实生活中爱是平头百姓的“小爱”,更脆弱、更细微、更务实。

其实,爱不分大小强弱,没有多寡厚薄,爱是纯粹的天真,犹如婴儿无缘无故的笑颜;爱是宽广的澄净,犹如透亮无暇的蓝天。最自然、最简单、最无我的状态就是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每个人都是爱的天使。透彻地理解爱,就可以成为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