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沒有了愛,我們就創造出婚姻

印度聖人克里希那穆提在一次開示中說到:

當沒有了愛的時候,婚姻架構作為一種制度就會變成一種必要。

換句話說,正因為沒有愛,人們才創造出婚姻及婚姻制度這樣一種形式,用以限制彼此、固定關係。

我想很多人應該不同意克氏的說法,大家歷來認為,彼此相愛,兩情相悅,然後自然成婚,婚姻是愛情的必然。

克里希那穆提:沒有了愛,我們就創造出婚姻

現實婚姻的社會意義、文化意義、法律意義、物質意義遠遠大於生命意義和情感意義。或者說,婚姻更多的是為了照顧大家,而不是為了提升“小家”;為的是整體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自我的清醒和平。

貫穿婚姻形成、建立、發展、解體全過程的,是思慮、權衡、算計、分析、利用、控制、習慣、責任、滿足,是耗盡心機的疲乏與混亂,是複雜、晦澀而艱難的希望與失望。

婚姻有時是為了自身的滿足而去利用他人的行為。

婚姻的模式化、工具化特徵,只會助長人們用頭腦去思考愛和對情感表象的過度關注,稀釋了愛的分量與質量,隱匿了愛的真諦與價值。

克里希那穆提:沒有了愛,我們就創造出婚姻

克氏對愛的闡釋,有點類似於佛法裡面的“遮詮法”——從否定的角度去界定(解釋)一種事物。

那什麼是愛呢?首先我們不能有語言上的先入為主的觀念,普通人認知語境下愛的內涵與外延、愛的意象、情感、場景、說辭、行為、經驗、方式等均不是愛。

思想不是愛(自我)

克氏堅持對思想與頭腦的否定,思想是很不靠譜的幫兇。

思想是已有經驗、認知、記憶的集合,是造成人類痛苦、衝突以及毀滅的罪魁禍首,人類的頭腦越發達,思想越複雜,物質越豐富,距離生命的真相就越遠。

思想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很多問題,因為思想是基於已有舊體系形成的,無法闡述和檢視宇宙未明(未顯化)部分。思想只會加重物質世界的混亂,纏縛並鑄造人的意識和行為。

思想中最致命的一點是自我感——分離感,思想製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分離,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世界充滿衝突與紛爭的根本原因。

人們頭腦中所有關於愛的描述都不是真正的愛。當你深深愛著一個人或一個事物的時候,不是用頭腦去愛,不是用頭腦去想怎麼展現愛、表達愛、演繹愛,而是發自內心的愛——一種神聖、自然、純粹、美妙的體驗——在愛裡面,你會與他(她)分享你擁有的一切,不只是身體,而是一切。

當你真正去愛時,男和女是沒有分別的,音容笑貌是沒有分別的,你們是可以合二為一的,是超越文化、體制、經驗、時空的寧靜和快意。

凡是刻意創設的情感,終將令人痛苦!揣度這是不是愛,那是不是愛的感覺,糾結於要不要愛、值不值得愛,計較自己可以獲得什麼,權衡最大利益與最小損失的,這些都不是愛,這是頭腦思考分析的過程,是思維的把戲,是狡猾的頭腦尋找確定性和安全感的把戲。

愛不能量化,愛沒有標準,愛不需要過程,愛不存在利益糾葛。愛不經大腦產生,愛是心靈的甦醒、吸引、共振、沉醉、融合……

克里希那穆提:沒有了愛,我們就創造出婚姻

恐懼不是愛(安全)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恐懼,害怕生老病死,擔心財富健康,擔憂身心安危等。為了緩解外在和內在的恐懼,人們會寄希望於情感和關係,只要有一份情感或一段關係能夠消弭恐懼,減少孤獨、空虛、焦慮、壓抑,人們都會全力以赴的爭取,並把這種“真心實意的熱切”稱之為愛。

如果我是病弱的,我要找一個醫生,解決身體的隱憂;如果我是低智商的,我要找一個高材生,彌補學識的短板;如果我是貧困的,我要找一個富裕的,消減對金錢的恐憂;如果我是才貌雙全的,我要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免得婚後被人指指點點……

為消除自身的恐懼、獲得更多安全感而建立的愛情,就像建在沙灘上的城堡,風吹雨打過後一團散沙。

恐懼不是愛,生活在恐懼之中的人也不可能找到真愛。婚姻不是恐懼的解藥。恐懼可能暫時被婚姻之體遮蔽,但時間久了深層的衝突、對立、矛盾一觸即發。

利用不是愛(行為)

世人的愛是什麼——互相滿足和互相利用,並用愛的名義來掩蓋這一切。

我們對自身的需求瞭如指掌,為了填補這些需求,必須藉助外界的力量,必須有人甘心來滿足自己——可見的、不可見的慾望。

處於婚姻關係中的人有沒有真切感知關係的實質?有沒有洞見那些嫉妒、佔有、猜忌、嘮叨、責備、爭論、怨懟到底是從何而來?

為什麼我們都要試圖控制並改變對方?為什麼我們總是擔心對方會出軌、背叛?

有沒有可能是彼此的利用預期出現了問題——利用的質量和效果下降,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利用的效用完結,沒有其它可供利用的新資源。如是基於利用目的建立的婚姻,以上問題必然產生。

審視、控制、指責對方,本質上是對方沒有很好的為我所用。

不承認利用關係的表述通常有:為了生命的完整,為了家庭的幸福,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生理的需要,為了無憂的物質生活,為了我們的愛情……這些措辭是利用的合理偽裝,與真正的愛相差甚遠。要是看不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懂得愛。

克里希那穆提:沒有了愛,我們就創造出婚姻

討愛不是愛(情緒)

表演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討好型人格障礙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討愛。

也許是小時候特別缺少愛的滋潤,也許是神經系統的先天缺陷,他們會卑微、憐惜、善巧的討他人歡心、祈取別人的認同、讚許、情感,為了愛,他們不惜代價,甚至奮不顧身。

討愛本身以及討愛後的結果都不是愛,討愛充其量是愛的低級遊戲。

愛不是索要而成的,也不是靠豐富熱烈的表演、表現、表象贏得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喜悅、豐盈、自在、柔美,愛是來自於精神的豐盛與慷慨,不是動機不純的做作或為恐懼所累的無奈。

責任不是愛(習慣)

為他人、家庭、事業、婚姻真誠地付出,很多人認為是責任。我們在履行一份責任,其中保持婚姻關係的穩定和諧,至少是表面上的,就是我們的應盡義務。

責任依然屬於頭腦的想象、思維、堅持。責任沒有好壞對錯,但是維繫婚姻的責任當中很可能缺乏了愛的基因。

“如果沒有了愛,婚姻就會變成恥辱,不是嗎?”

責任不是愛,責任是彼此適應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和保障性選擇。如果婚姻裡確有責任存在的話,那最大的責任便是藉由婚姻關係映照自己、發現自己、認清自己,並在此過程中深刻理解愛的內涵,領悟愛的本質,進而實現愛的覺醒與綻放。婚姻中的習慣,是一種愛的墮落。

性愛不是愛(逃避)

為什麼性會發生問題?什麼是性愛?我們問問自己,性愛帶來了什麼?我們會發現性愛的本質是自我逃避。

性體驗是純粹的快樂、徹底的遺忘,不是嗎?

現實生活的壓力、困惑、悲憤、痛苦、焦慮等,都會在性的釋放中煙消雲散。當我們體味到性的樂趣,沉溺於性的歡愉,我們覺得終於找到了一種完美的、神奇的解脫方式——從一切煩惱中解脫的忘我體驗。

這樣的體驗會引起人們的執著,同時也會帶來劇烈的衝突、博弈,而此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性的錯誤認知。累加在性方面的信念及文化壓力甚至可以毀滅人的生命。

性,只是身體間的關係,人們卻往往以此為核心去適應、塑造、綁架、判斷婚姻關係扭曲愛的真義。

所以,性愛不是愛,性愛追求的是頭腦、身體、生理的刺激和滿足,是逃避自我、逃避現實的姿態。

假如性是愛的證據、愛的裝飾,那麼人生該有多麼愚蠢和無趣?!

對於極少數有愛的人來說,婚姻永遠是牢不可破的。他們的婚姻當中沒有控制、私慾、衝突、恐懼、利用、責任、習慣,沒有對於生理與心理的執著,有的只是融合、欣賞、感恩、覺悟和希望。

克里希那穆提:沒有了愛,我們就創造出婚姻

克氏對愛的描繪,是一種超越頭腦的境界與狀態,是平靜中的至樂。當我們的自我感消逝,一體觀生起,生命自然的光亮就是愛的語言與影像。“無我”是終極的愛。

很多人讀到這裡,會認為本文的愛是脫離現實、飽含浪漫主義情懷的大愛,這種愛更寬泛、更博大、更無私,是理想主義的愛。現實生活中愛是平頭百姓的“小愛”,更脆弱、更細微、更務實。

其實,愛不分大小強弱,沒有多寡厚薄,愛是純粹的天真,猶如嬰兒無緣無故的笑顏;愛是寬廣的澄淨,猶如透亮無暇的藍天。最自然、最簡單、最無我的狀態就是愛。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愛,每個人都是愛的天使。透徹地理解愛,就可以成為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