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金典:收藏就是文化的積累

國一金典專家淺析收藏的意義。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收藏就是文化的積累。

收藏是每個人心中的文化積累,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收藏既關乎個人,又關乎民族和國家。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既有國家博物館,也有私人博物館。

我來給大家講講收藏的三大原則。

第一,量力而行。

什麼叫量力而行?它指的是收藏一定要用自己的錢,不要借錢。

收藏是一種長線行為,而投資更偏向於短期套現。收藏一定要用自己的資金去買東西,一定要量力而行。假設你手裡有40萬元,對方卻開價50萬元,我勸你放棄,除非剩下那10萬元你在很短時間內能掙到,如果你還要借錢去收藏,那麼你的生活壓力就會很大。

收藏大家張伯駒先生在民國時期特別想買西晉書法作品《平復帖》,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件傳世書畫,但當時需要花費20萬大洋,他實在沒有財力,也沒有舉債去買。

直到作品的主人因為母親去世降價到4萬大洋,張先生才把祖宅賣了,買得這件作品。他後來將這件作品連同李白的《上陽臺帖》一起,全都捐給了國家。

著名學者、文物鑑賞家王世襄先生也愛好收藏。他是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也是傾其所有去收藏東西。他曾花幾個月工資買了一對黃花梨大櫃,結果這個大櫃放在家裡,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了,兩口子只能很長一段時間就睡在櫃子裡。

所以說,量力而行是收藏的第一原則。

第二,不貪便宜。

過去,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會利用信息不對稱、文化知識不對稱去撿漏和佔便宜。

有個人到農民家吃飯,看到農民的院子裡有個元代的青花瓷盆,被當作雞屎盆用。由於農民不懂古董,不知道雞屎盆的價值,那個人就拿100元錢買了那個盆,他買的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撿了個漏。

但是現在,撿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你還想貪便宜,那麼在這個行業裡就會“吃藥”。

我認識一個著名的演員,他曾告訴我一件事。有一個古董商得知他去吉林拍戲,大老遠地拿著個黃花梨筆筒追到片場,對他說:我特別崇拜您,這個筆筒市面上賣16萬元,我就要您9萬元。他看對方這麼有誠意,就買下了筆筒。

買回去後有一天,他在睡夢中被筆筒炸裂的聲音給驚醒了,於是就來問我怎麼回事。我說:那根本不是老的筆筒,而是一個新的紅木筆筒,因為北方天氣太乾燥就炸開了,這是普遍的紅木傢俱現象。而且,你再仔細想想,他為什麼非要這樣便宜地把筆筒賣給你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世界上真的沒有漏可撿。

第三,不斷學習。

任何一個搞收藏的人都要不斷地學習並加以實踐。如果你很喜歡一個系列的藏品,比如景泰藍的瓷器和傢俱,建議你先看書,看完書後再花錢去收藏。不斷學習和實踐是收藏的一個前提條件。

最後我想說說,收藏到底是為了什麼。

最初,收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對文化的渴望,其中也有炫耀和自我認可的心理存在。誰也不願意說我有很多錢,但誰都願意說我擁有一幅凡·高的畫,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收藏心態。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搞收藏的人會漸漸上癮?是什麼原因促使人上癮呢?是人性的貪婪、對物質的佔有慾。

在收藏的經歷中,能買卻又買不起一件東西是最讓人糾結的,而如今,我已經漸漸修煉到從人性的貪慾到內心的平衡。比如,一幅名畫我買不起,我心理很平衡;汝窯瓷器我買不起,我心理也挺平衡;我朋友買了,我還挺高興。

人性怎麼平衡?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了我的慾望,我心裡就平衡了。而收藏是一件特別不容易讓人平衡的事,因為很多東西得不到,收藏者會備受煎熬。

你必須要從你買不到東西的那種抱怨裡走出來,雖然你買不起,但你看過這個東西,你就很幸福。當你完成了這種心理轉換,你就會變得很平和。

什麼叫平和?今天我有錢了,這個東西我買得起了,我也可以放棄它。當一個人不再想著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需求時,他就會過得很平靜。

收藏的過程就是不斷抑制人性貪婪的過程,它幫助你保持情緒的平衡,達到內心的平和,最後到達覺悟的彼岸。

收藏是個人的事情,但事實上,人類的文明就在這個過程中薪火相傳,永載史冊。收藏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與文化一起遠行。

國一金典:收藏就是文化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