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樣顆粒,是偽裝的病毒?歷史上首個病毒樣顆粒疫苗的誕生!

病毒經過這次疫情,你可能有了很多瞭解,可是,對偽裝的病毒,即病毒樣顆粒,你是否聽說過呢?

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在一定的體外條件下由病毒結構蛋白自發自組裝,但不包括遺傳物質和潛在的複製能力,是含有某種病毒的一個或多個結構蛋白的空心顆粒,沒有病毒遺傳物質,不能自主複製,在形態上與真正病毒粒子相同或相似,俗稱偽病毒。

病毒樣顆粒,是偽裝的病毒?歷史上首個病毒樣顆粒疫苗的誕生!

VLPs具有多個特徵:

  • 可以通過現有的表達系統大量快速製備,
  • 在構象和外觀上與真實的病毒高度相似,並顯示重複的表位簇。
  • 它們的衣殼可通過基因插入或化學偶聯修飾,從而促進同源或異種表位抗原的多價顯示。

另外,VLPs直徑約為20~150nm,具有表面積大、表面易被某些氨基酸修飾(如賴氨酸、穀氨酸殘基)、空間結構不均勻、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因此,VLPs作為一種特殊運載多種物質的運載系統具有巨大的潛力,VLPs被認為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性的候選疫苗。

VLPs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些沒有核酸的空病毒顆粒,隨後鑑定發現是肝B病毒的衣殼蛋白。隨後,發現肝B病毒VLPs,可以誘導宿主免疫應答,以消除真正的肝病毒的入侵。這一現象為理解VLPs與宿主免疫系統的關係提供了線索。

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通過體外實驗實現了人乳頭瘤病毒(HPV)主要衣殼蛋白的表達和純化。從而,獲得了了解VLPs體外組裝的模型。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HBsAg VLPs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機制進行了研究。由此,基於VLPs的疫苗得到了研究人員的進一步關注和投入很多的研究。

到目前,VLPs在疫苗中的應用只是其主要生物學應用之一。VLPs與納米材料具有相似的特性,能夠通過生物技術手段介導更多的生物醫學功能。因此,VLPs作為一種新的生物工具,在藥物傳遞、基因治療、細胞靶向和癌症治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個VLPs疫苗的誕生

18世紀末,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首次提出了疫苗接種的概念。這一突破使得病毒滅活、減毒病毒疫苗在獸醫和人類的廣泛的應用。然而,這些早期疫苗有時會導致病毒暴發,其中最重要的是口蹄疫病毒(FMDV)。

病毒樣顆粒,是偽裝的病毒?歷史上首個病毒樣顆粒疫苗的誕生!

第一個基因工程疫苗的誕生:為了阻止FMDV的廣泛傳播,科學家們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只使用該病毒的一種關鍵蛋白就可以生產出疫苗。1981年6月,Kleid和他的同事成功地在大腸桿菌中克隆了FMDV的抗原多肽VP3,並將其製成用於牛和豬的疫苗,從而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基因工程疫苗。

第一個VLPs商業化疫苗:隨著重組DNA技術應用於疫苗領域,1986年,第一個基於類病毒顆粒(VLPs)的商業化疫苗獲得許可,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的VLP。雖然這種人重組HBV疫苗是第一個VLP衍生的疫苗,但它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VLP,因為它不能模仿完整的病毒粒子,而是利用了在正常HBV感染中產生的不同粒子的多樣性。

迄今為止,VLPs已被用於30多種感染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病毒。這些病毒結構多樣,有單個或多個衣殼蛋白或脂質包膜。並非所有病毒都適合作為疫苗開發的VLP靶點,也並非所有VLP都適合作為候選疫苗。事實上,許多VLPs只是用於基礎研究(例如,組裝和結構研究,以及病毒-宿主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近年來,VLPs在納米顆粒生物技術中也有應用。


病毒樣顆粒,是偽裝的病毒?歷史上首個病毒樣顆粒疫苗的誕生!

重組乙型肝炎的VLPs疫苗的意義和研究

目前,約有20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有過或繼續感染乙肝病毒的血清學證據,其中3.7億人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100萬人死於與乙肝病毒相關的肝臟疾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細胞癌。乙肝主要在亞洲、非洲、南歐和拉丁美洲流行,HBsAg在人口中的攜帶率從2到20%不等,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所有國家,乙肝疫苗接種已經成為常規嬰兒免疫規劃的一部分。第一個乙肝疫苗於1981年獲得許可,然而經過很長時間,乙肝疫苗才在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普及免疫接種。截至2003年,只有76%的世衛組織會員國報告已將乙肝疫苗納入其常規兒童免疫接種計劃。

HBV是一種包膜DNA病毒,屬於肝病毒科。該病毒基因組由一種不尋常的部分雙鏈環狀DNA組成。HBV基因組只有3.2 kb,是已知最小的DNA病毒之一。感染人血清的電鏡顯示存在42-47-nm的雙殼病毒粒子,包含一個由脂質和三個包膜蛋白組成的外膜。在包膜內,有一個27納米的核衣殼核心,含有結構C蛋白,稱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這三種包膜蛋白分別被稱為小(S)、中(M)和大(L)包膜蛋白,並自組裝成亞病毒HBsAg顆粒。這三種蛋白在體內均以糖基化和非糖基化形式存在。在受感染的血清中也發現了主要由HBsAg組成的亞病毒顆粒。亞病毒顆粒是22納米的球形顆粒和管狀長絲(直徑22納米,長度可變),不含核酸,因此不具傳染性。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基於從HBV感染中恢復的個體的血清中含有大量的抗HBsAg抗體這一事實,由從HBV攜帶者血清中純化的滅活HBsAg顆粒組成的疫苗被開發出來。在1981-1982年,通過血漿分離的顆粒製成疫苗被使用。然而,對血液製品安全性和供體血漿可用性的擔憂,以及重組DNA技術的進步,很快導致了重組HBsAg的開發,從而產生了第二代HBV疫苗。

病毒樣顆粒,是偽裝的病毒?歷史上首個病毒樣顆粒疫苗的誕生!

第二代HBV疫苗:S基因的克隆和表達最早是在大腸桿菌中實現的。然而,當在細菌中產生時,HBsAg不分泌,很難以其自然形式純化和非免疫原性。為了產生免疫原性VLPs,使用了真核表達宿主,如酵母和哺乳動物細胞。目前已有的重組疫苗是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ichia pastoris and Hansenula polymorpha)或哺乳動物細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 line)中生產的。

宿主細胞的選擇對產生的VLP的結構和生產過程都有影響。在CHOs和H.多態性中產生的重組HBsAg進行了表徵;分子質量、大小和單體數均有顯著差異。在生產過程中,酵母細胞更容易培養。在酵母基礎上的過程中,細胞收穫後必須進行一個破壞步驟來釋放HBsAg。其他胞內成分也隨之釋放,使得純化過程更加複雜。然而,哺乳動物細胞能夠則以22nm亞病毒顆粒的形式分泌HBsAg,使細胞培養上清液更容易恢復和純化。

以CHO細胞為基礎的疫苗由法國的Pasteur-Merieux Aventis (GenHevac B®)和以色列的SciGen (Sci-B-Vac™),這兩種疫苗不僅包含HBsAg S蛋白,還包含M蛋白(GenHevac B)或M和L蛋白(Sci-B-Vac)。與傳統疫苗相比,這些疫苗不僅含有HBsAg的表位,還可能具有更強的免疫原性,能更快地起作用,並能對無應答者提供保護。


病毒樣顆粒,是偽裝的病毒?歷史上首個病毒樣顆粒疫苗的誕生!

目前,還有 許多研究仍在進行中,但重組HBV疫苗仍然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成就,因為它代表了第一個基於VLPs的商業疫苗。

參考: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586/erv.10.11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80154/

今天就瞭解一下VLPs疫苗,關注我,後續有更精彩內容!

本文參加【科學V計劃】,內容為作者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