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帝位永远是权力斗争的焦点,而后宫则是这斗争最主要的战场。被皇帝宠爱的女人,都希望给皇帝生儿子,生了儿子就希望自己的儿子今后当皇帝,母凭子贵,如果那样总算是对红颜逝去,深宫怨怼的凄楚有了回报。所以皇帝的女人们,为了争储可以用尽阴谋诡计,为了将自己的儿子推上至尊之位,不惜掀起腥风血雨。

这其中,吕后与宠妃戚夫人之间那惨绝人寰的较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有没有不曾参与过残酷的宫斗,直接从他人的斗争中得利,就把儿子推上了皇位,并且儿子在执政之后还被后人称颂,属于特别有作为的那种皇帝的呢?不瞒您说,还真有,而且这个皇帝的母亲,与吕后和戚夫人还是同一代人,同为刘邦后妃的薄姬。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一、天生贵相,却命运坎坷的薄姬,始终怀着一颗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心

薄姬的母亲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宗亲,也算是有个与贵族沾亲带故的出身,她的第一任老公名叫魏豹,是魏景湣王的儿子。当年天下诸侯群起反秦之时,魏豹也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称魏王。原本魏豹与刘邦是战略合作关系,但是在楚汉相争的前期,项羽一度占据了上风,这让魏豹的立场产生了摇摆。

恰逢此时,薄姬的母亲请了一个名为许负的人给薄姬算命,许负断言薄姬为大贵之命,将来必生天子。魏豹一听大喜,既然自己的老婆能生下天子,那就说明自己能当上皇帝啊。于是铁了心背叛了刘邦。不过这个决定导致的结果非常悲惨,刘邦逆转形势得胜,魏豹被杀,薄姬因为貌美,被刘邦纳入后宫。

刘邦身边的女人多了去了,纳薄姬的事情,他一转身就忘了。《史记》中对这件事情的记载是:“岁馀不得幸”,也就是刘邦把薄姬从魏豹那里带回来,就往后宫里面一扔,一年多都没有搭理她。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不过薄姬心态好,人缘也好,在人人自危的后宫里居然交到了两个朋友。这两个闺蜜一个叫管夫人,一个叫赵子儿,这姐俩儿居然都混成了刘邦的宠姬。本着姐妹有福同享的原则,这姐俩儿在刘邦面前为薄姬叫屈,还搞得刘邦有点过意不去了。

《史记》记载:

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不过刘邦这一次走过场似的临幸薄姬,确实改变了薄姬的一生。虽说后来刘邦再没有去找过薄姬,但是这一晚薄姬却中了大奖,怀上了龙种,十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有人说薄姬能生下汉文帝,完全就是命好。要我说,虽然事情是有偶然因素,但也有其必然的道理。如果薄姬不是一个生性淡泊达观的人,自然不会甘于后宫的寂寞,不甘寂寞恐怕就会加入争宠的大军,加入争宠的行列,就需要时时处处与所有后宫为敌,也就交不到管夫人、赵子儿这样能为她仗义执言的闺蜜,也就没有打动刘邦的机会。

或者有人说,真能争宠的话,那生下龙种的机会岂不是更大?可要知道,凡事都有风险,后宫之争充满腥风血雨,机关算尽的戚夫人和儿子赵如意难道不是最好的反面教材?踏进这趟浑水,那可真是每日在风险中赌命了。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二、虽然不争,但如果要把薄姬看成一个没有想法的傻瓜,那可是大错特错了。笔者认为作为后宫的弱势群体,薄姬表现出了高超的生存智慧。不要说在后宫,即便是现代社会的职场中,一个人要完全保持中立,不站队,不被拉拢,即便周旋于互相对立的两方,也能始终维护好与双方的关系,容易吗?不仅不容易,而且相当考验人的定力和智商,但是不起眼儿薄姬做到了,你佩服不?

在薄姬和刘恒不显山不露水的时候,吕雉和戚夫人的储君争夺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戚夫人仰仗刘邦对自己的宠爱,动了让刘邦废黜太子刘盈,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继位的念头。如果这样,吕后母子日后的结果,怕只能是死在戚夫人母子手里了。

好在吕后在朝中重臣中的影响力不弱,在重臣的力保和张良的点拨下,最终请出商山四皓,让刘邦认清太子根基已经稳固的现实,为了维持朝局的稳定,最终没有废黜刘盈。后人都说吕后太过残忍,用灭绝人性的方式对待戚夫人,但是残忍是政治斗争的本质,如果位置转换,戚夫人成了胜利者,她会饶过吕雉母子吗?所以,戚夫人在动了争储的念头时,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受宠的斗得不亦乐乎,不受宠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不被刘邦待见,薄姬和刘恒即便身为后妃皇子,也会经常吃不饱饭,为了儿子,薄姬经常拉下脸面,去御膳房讨各宫撤下来的剩饭剩菜给儿子果腹。

其实薄姬也可以过得不这么惨,吕后和戚夫人,如果她决定选边站,成为其中一方的心腹或帮手,应该都会得到照拂的,但是薄姬宁可要饭也不站队。或许魏豹的教训,令她难以忘记,如果当初魏豹不是立场摇摆,也不至于家破人亡,令她成为不受刘邦待见的后宫。或许她深知以自己的身份和力量,如果不隐忍低调,很难在暗潮涌动的后宫政治中生存,所以干脆冷眼旁观,谁也不招惹反倒更容易自保。

或许是薄姬内心的善良,让她选择了这种人畜无害的策略,或许是她真的熟读黄老,拥有在逆境中隐忍的智慧,或许是她这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态,打动了冷酷的吕雉。吕雉在清算了戚夫人党羽后,就开始对刘邦的后宫宠妃进行报复,却唯独放过了薄姬,给刘恒封了个代王,让他们娘俩去封地过安稳日子了。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三、有人说吕后与戚夫人的斗争,结果两个人都不是胜利者,真正笑到了最后的是薄姬,得到利益的是汉文帝刘恒。可是正如人们常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被后人称道,而这其中除了运气,更多的是厚积薄发的实力。

戚夫人败了,输得一无所有、死得惨不忍睹。可是杀了刘如意,收拾了戚夫人的吕雉真的就赢了吗?残酷的斗争和欲望的膨胀,让吕雉早已成了一个心理扭曲的变态女人。为了向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炫耀自己的“功绩”,竟带着胆小懦弱的刘盈去看已经成为“人彘”的戚夫人,刘盈接受不了眼前的惨状,被吓得精神失常,不久就去世了。

失去亲子的吕雉,又扶刘盈的长子刘恭登基,后来刘恭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被吕雉所杀,言谈之中流露出复仇之意。杀人成性同时也胆战心惊的吕雉,只能将刘恭先废后杀,随后为了便于自己专权,又把听话的常山王刘义扶上位,只是在她死后,权倾一时的吕氏家族,被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铲除,刘义也被废被杀,吕后殚精竭虑维持的权力核心,最终也是以土崩瓦解收场。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就在吕后忙着杀皇帝,功臣们着急推翻吕氏集团的时候,薄姬带着刘恒远离了是非之地长安,在千里之外一心一意地治理着自己的封地,代王仁德能干,在代这个地方很有口碑,受到百姓们的爱戴。

铲除吕氏一族后,周勃、陈平就开始为新皇帝的人选头疼。选这个皇帝不容易,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

  1. 要与刘邦的血缘近,但又不与吕氏沾边,可吕后专权的时候,有点能力的后妃之子,大都被迫害至死了。
  2. 为了防止太后和外戚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需要是位有政治见解的成年人,而且皇太后的家世不可以太显赫,更不可以涉入朝局。
  3. 这个皇帝得有能力,有口碑,不能是个窝囊废。

反复推敲下,只有代王刘恒最适合,于是大家统一意见,天下归心,同迎代王返回长安登基,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文帝。这下好了,吕雉和戚夫人打成乌眼鸡似地争夺的皇位,落到了从不掺和事儿的刘恒身上,薄姬也顺顺当当地成了薄太后。

吕后和戚夫人斗得惨烈,可谁的儿子也没坐稳皇位,却为她做了嫁衣

汉文帝与后来的汉景帝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是一个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的时代,是一个为汉武帝做出丰功伟绩积攒坚实国力的时代,而作为新时代开创者的汉文帝,功绩始终被后世颂扬。

汉文帝被封为代王,离开长安城的时候,还是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而返回长安登基时已然是二十多岁的有为青年了。史书评价汉文帝宽和、仁厚、生活节俭、处事不张扬,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虽然出身皇家,但刘恒始终是一个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而要将一个孩子培养成材,同时还具备如此之多的优秀品质,可见他的母亲薄姬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可以说“文景之治”的开创,薄太后功不可没。

很多人都说薄姬和汉文帝母子,能够不争不斗,在远离权力中心的情况下登上人生巅峰,实在是因为运气太好,但是如果你细品个中滋味,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无不浸透了薄姬的隐忍与苦心,她和刘恒更像是春寒料峭时,破土而出,逆势成长的大树,若能在某一个春天繁花如锦,必有习习春风向它吹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