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不知道的老北京“美食”

這是種捱罵的語境,可是現在您看看周圍的媒體都愛這麼用,儘管看見這種題目就想罵街,我今也用一回。

說起北京特色可吃的東西,似乎沒有什麼。烤鴨,現在推斷應該是在明朝時從南京帶來的,加以改進成了現在的“烤鴨”。現在推出的那些真空包裝的烤鴨,實話說,“好東西糟踐了”。那吃的就是現烤的,涼了就沒法吃了,何況裝塑料袋裡。其他的,各大菜系,粵菜、魯菜、川菜,並沒有京菜;各種麵點,除了幾種從當年清宮傳出來的以外,就是南方的麵點。像護國寺小吃幾十個品種,也是民間與宮廷相結合。有人說魯菜是北京的,魯是山東啊。只是由於以前在北京開飯館兒的以山東人居多,人家把老家的菜帶到了北京。像什麼滷煮、豆汁、麻豆腐、炒肝、灌腸二等等這些個其實都是上不了檯面的東西,大門大戶吃館子、吃私房菜,普通人家、窮苦人才吃這個。說到底還是以前窮,物資匱乏,但凡能做成吃的,都變著法的做成“美食”。今天介紹兩種那時候的“特色”。

瞪眼食。賣這個的也是窮人,也是為混口飯吃。找個飯館收點兒折羅,或是上賣肉的鋪子買點人家不要的碎肉,回來大鍋裡一“咕嘟”,熬熟了就挑著出門。賣瞪眼食的與別的買賣不一樣,不吆喝,找個人多的路口。吃這個的多數是拉車的、扛活的、賣青菜的,平時也見不著多少葷腥兒。邊上買倆燒餅,就蹲這大鍋邊,拿著筷子大鍋裡吃。

吃這個是後給錢,吃多少給多少錢。這是怎麼算呢?夾一筷子就是一筷子,夾著什麼是什麼。一塊肉是一個銅子,看著那是肉,夾上來是塊姜或是骨頭,得,那您也不能說放回去。賣瞪眼食的就是在邊上盯著,邊上有個桶,手裡有碼子(這玩意我也沒見過,估計就是計數用的什麼木頭片兒吧),吃一塊肉往桶裡扔一塊碼子。吃完數碼子交錢。要是趕上好幾位吃(腦補一下畫面啊,幾個人蹲著圍著一個鍋。),就得使勁瞪眼看著,不能記錯了。正好有要算賬的,一邊兒算賬還得一邊兒盯著那些吃的。手眼腦的配合,“最強大腦”。吃的人瞪眼找鍋裡的肉,賣的人瞪眼看著誰夾到了肉,所以叫瞪眼食。

以前在天橋周圍的小飯館還曾流行過“共和火鍋”,一個大鍋子,裡邊放上隔板,分出6個或8個格子,每個人對著一個格子。來吃的人,或認識或不認識,都在一個鍋子裡涮。吃著吃著可能就都聊一塊兒去了,獨樂樂變成了眾樂樂。我覺著叫“聯歡鍋”更合適。

現在看這兩種“吃”,一是真窮,二是真不衛生。話說回來了,講衛生是上層建築,飯還吃不上呢,哪來的“上層衛生”。記得前些年提倡過分餐制,餐館、家庭,都實行分餐制,用公筷、公勺。可能大家還是覺得麻煩,或是分餐制實在體現不出咱們民族團結友愛的特性吧。不寫了,估計有人已經看不下去了。

【end】謝謝您的光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