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很閃光的故事,但持續近百天的工作已足夠動人,把樸實的工作,做出了人情味

她沒有很閃光的故事,但持續近百天的工作已足夠動人,把樸實的工作,做出了人情味

周靈霞樸實的工作本身就已經充滿亮點。受訪者供圖

這個五一假期,大家都在忙著周邊自駕遊,忙著參加五五購物節的“血拼”,周靈霞仍在位於楊浦區的集中隔離點,為境外返滬人員的隔離忙碌,每一次連續上崗36小時的辛苦卻讓她很有成就感。在接受採訪時,她總是為自己想不出有什麼閃光點的故事而抱歉,殊不知在防控一線已持續近百天的繁瑣工作,已足夠動人。

青年報記者 陳宏

5頁紙流程+連續36小時上班

周靈霞是新江灣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工作者,從正月初三開始,她作為社區的“流調”工作者,對返滬的重點地區人員,進行信息排查。一如戰鬥在上海防控一線千千萬萬的基層工作者,她的工作瑣碎而辛苦,甚至顧不上自己年方四歲的孩子。

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防控重點轉移到了境外輸入人員身上。4月2日,周靈霞又被抽調到了楊浦區針對境外返華人員的集中隔離點工作,“在社區做的是‘流調’工作,到了集中隔離點,要對接的事情驟然增加,有點像‘管家’了。”

新的崗位,工作量驟增。除了原先常規的“流調”,周靈霞還需要對接防控物資、每天幾百份的客飯登記、和各相關部門的對接。“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有來滬的,有需要從上海轉機去國內其他地方的,有普通旅客,也有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我們需要分門別類,並跟不同的機構、部門對接,注意事項也都不同。”她說,自己一上崗就著手整理新的工作流程表,“工作太多,不理順就容易忘記,這個工作表大概理了有五頁紙吧!”

量化為五頁紙的工作,卻是需要拿出全部心力去完成的事。確實,在她工作的集中隔離點,一共有210個房間,至今幾乎每天都住得滿滿當當,“高峰時期,機場的大巴一次就會接來百餘人。”

周靈霞的一個班上下來就是36小時——早上8點上班,一直到次日晚上來人換,“一個值班加一個日班,但上班的時候因為事情太多,甚至不覺得有多困,只是下班之後就累得不行,雖然第二天就是全天的休息,但我也已經沒力氣回家了,就在給我們安排的休息房間躺一天。”

奮戰至今已經三個多月,這樣的工作還將長期持續下去,周靈霞卻說,“要說辛苦,去湖北戰疫一線的同行更辛苦吧。”

個性化服務背後的新穎工作理念

境外來滬人員不僅人多,而且情況複雜,相比體力上的累,更考驗周靈霞的,還是各種個性化的需求。如何做到既符合國家、上海的防疫政策,又能讓隔離人員理解、配合,這位年輕人每天都在完成“新課題”。

一開始不配合,是最常碰到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外籍人士,文化背景不一樣,他們覺得我們詢問的護照號、電話號碼等都是隱私,不願意告訴我們,一種是國內一些老人,覺得到酒店隔離又不是自己選的,不願意自費。”

周靈霞和她的夥伴們遇到這些不配合的隔離人員,態度始終是不卑不亢,“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一次,一位德籍人士需要隔離,問他什麼信息都不肯說,信息登記工作陷入困境,“我們發現他有一位隨行人士,是中國人,我們就通過這位隨行人員去解釋中國目前的防疫政策,並告訴他,這些信息都是為了他的健康著想。”說服工作持續了一天,終於收效,第二天這位外國人開始積極配合。

更難能可貴的是,周靈霞將流水線式的防控工作做出了人情味。“我非常理解隔離人員的心情,所以在標準化的處理程式之外,也針對不同情況做了個性化處理。比如有些人不願意再吃統一配餐了,想叫外賣,只要不是現做的、包裝好的食品,我們每天會有一到兩次的定時送快遞服務;有人做過手術,有外傷,我們就跟廚房協調一下,要麼加個湯,要麼加點水果,保證營養。還有孕婦,我們就要求廚房每個菜都必須燒熟燒透。”

青年報記者 陳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