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之言:古代男人为何要写“闺怨诗”

独家之言:古代男人为何要写“闺怨诗”

闺怨诗是宫怨诗的一种。

所谓怨,有着怨恨、不舒服、不爽之意。

在古代,我认为是社会对女性造成的不公,妇女受到压迫之后却又没有反抗能力,只有借助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怨恨、怨气和不满,从而便诞生出闺怨诗。

当然,产生怨恨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在古代只有休妻一说,却没有休夫的说法。女的要遵从三从四德,男的却可以三妻四妾。

从而导致女性不仅在生活上有压力,精神上、身体上都有压抑。

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一些知书女性难受寂寞,难于面对现实,便用诗来诉说心中的委屈,寄托自己的相思和表达内心的不满。其实,也是通过知识与当时封建社会的一种抗争。

独家之言:古代男人为何要写“闺怨诗”

李清照便是当时的女性代表,她的寻寻觅觅,其中的“怨”可见一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时候,像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应该不乏其人,只是在那种被封建统治的社会,才女们那怕写得出、写得好,又有几人敢于公诸于世,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发表。弄不好,还会背上坏名声,被说成不正经。

难说很多“怨诗”佳作被压在箱底,被付之一炬!从而导致女性流出来的怨诗没有男诗人多,其中原因,一是当时女性之中读书人不多,二是写后不敢“发表”。

独家之言:古代男人为何要写“闺怨诗”

那为什么很多男人又“披着女性的外衣”、占有在女性的角度,成了“怨诗”者呢!

李白著名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思是: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词表现出了闺中女子的孤独、寂寞和冷凄。

还有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意思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词道出了妇女的精神空虚和相思之苦。

独家之言:古代男人为何要写“闺怨诗”

为什么哪么多男人喜欢上了写“闺怨诗”,我觉得应该不排出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为妇女代言,在封建社会,当这些文人墨客看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她们有话不敢说,有苦不敢言,这时,文化之士便主动提笔,用文字讲女性不敢讲的话,主动为她们代言,毕竟那个时代,男人要潇洒自在得多。

二是对女性的一种怜悯,在爱莫能助的情况下,我不能对你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只少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你们的所思所想。

三是向社会呼吁,做女人的不易,借助诗歌来唤醒社会对女性的理解和帮助。

四是男人的一种换位,他们占在女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广大妇女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苦与难,爱与恨,情与仇的所见所闻,真正触及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从而用心作诗。

五是男人们的一种无聊,古时候,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的都是有钱人家,大多数为纨绔子弟,常常花天酒地、寻花问柳,闲暇之余便聚在一起,饮酒作对,写出一些对女性带有调侃性质的诗句。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写了思妇楼头不见舟归的惆怅之情,其中便有着弄、调侃之嫌!

独家之言:古代男人为何要写“闺怨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