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之言:古代男人為何要寫“閨怨詩”

獨家之言:古代男人為何要寫“閨怨詩”

閨怨詩是宮怨詩的一種。

所謂怨,有著怨恨、不舒服、不爽之意。

在古代,我認為是社會對女性造成的不公,婦女受到壓迫之後卻又沒有反抗能力,只有藉助文字來表達心中的怨恨、怨氣和不滿,從而便誕生出閨怨詩。

當然,產生怨恨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在古代只有休妻一說,卻沒有休夫的說法。女的要遵從三從四德,男的卻可以三妻四妾。

從而導致女性不僅在生活上有壓力,精神上、身體上都有壓抑。

在這種生存環境下,一些知書女性難受寂寞,難於面對現實,便用詩來訴說心中的委屈,寄託自己的相思和表達內心的不滿。其實,也是通過知識與當時封建社會的一種抗爭。

獨家之言:古代男人為何要寫“閨怨詩”

李清照便是當時的女性代表,她的尋尋覓覓,其中的“怨”可見一斑: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古時候,像李清照這樣的才女應該不乏其人,只是在那種被封建統治的社會,才女們那怕寫得出、寫得好,又有幾人敢於公諸於世,用今天的話說,叫做發表。弄不好,還會背上壞名聲,被說成不正經。

難說很多“怨詩”佳作被壓在箱底,被付之一炬!從而導致女性流出來的怨詩沒有男詩人多,其中原因,一是當時女性之中讀書人不多,二是寫後不敢“發表”。

獨家之言:古代男人為何要寫“閨怨詩”

那為什麼很多男人又“披著女性的外衣”、佔有在女性的角度,成了“怨詩”者呢!

李白著名的《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意思是: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幹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詩詞表現出了閨中女子的孤獨、寂寞和冷悽。

還有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意思是: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裝扮之後興高采烈登上翠樓。忽見野外楊柳青青春意濃,真後悔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詩詞道出了婦女的精神空虛和相思之苦。

獨家之言:古代男人為何要寫“閨怨詩”

為什麼哪麼多男人喜歡上了寫“閨怨詩”,我覺得應該不排出以下幾種因素:

一是為婦女代言,在封建社會,當這些文人墨客看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她們有話不敢說,有苦不敢言,這時,文化之士便主動提筆,用文字講女性不敢講的話,主動為她們代言,畢竟那個時代,男人要瀟灑自在得多。

二是對女性的一種憐憫,在愛莫能助的情況下,我不能對你有實質性的幫助,但只少可以用文字來表達你們的所思所想。

三是向社會呼籲,做女人的不易,藉助詩歌來喚醒社會對女性的理解和幫助。

四是男人的一種換位,他們佔在女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廣大婦女在社會角色扮演中的苦與難,愛與恨,情與仇的所見所聞,真正觸及到了他們的靈魂深處,從而用心作詩。

五是男人們的一種無聊,古時候,讀得起書,上得起學的都是有錢人家,大多數為紈絝子弟,常常花天酒地、尋花問柳,閒暇之餘便聚在一起,飲酒作對,寫出一些對女性帶有調侃性質的詩句。

如:溫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寫了思婦樓頭不見舟歸的惆悵之情,其中便有著弄、調侃之嫌!

獨家之言:古代男人為何要寫“閨怨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