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漢朝最傳奇的皇后。
中國道家有這樣一句話“夫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就是一個人不爭不搶,那麼就沒有人能搶得過他。這個道理,完美地體現在劉邦的一位后妃的身上。她就是後來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諡號為“高皇后”的薄姬。
薄姬之所以會成為劉邦的妃子,也具有一定的戲劇性。他的父親是吳國人,與魏王的宗家女私通,才有了薄姬。
薄姬早年就嫁給了魏王,相傳魏王曾請當時非常著名的相士許負給薄姬算命,最後得知此女必生天子的言論。魏王以為是他和薄姬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天子,為了能讓將來的兒子坐上皇帝之位,魏王謀劃了很多。
可“現實很豐滿,結果很骨感”,結果魏王被劉邦所殺,家中的女眷也全部被劉邦虜進了宮,而薄姬因為長相俊俏,就被劉邦一眼看中,封為了妃子。這並不是她飛黃騰達的徵兆,雖然封為了一個普通的妃子,可是後宮佳麗三千人,最是無情帝王家,劉邦這麼多的妃子“爭寵”,怎麼會在乎一個小小的薄姬呢?劉邦把她帶進漢宮之後立馬忘在了腦後。
可憐的薄姬就一個人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也沒有向其他妃子一樣去“獻媚”。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薄姬雖然沒有得到寵幸,但是她的好姐妹管夫人,趙子兒都獲得了寵幸,她們三個人是小時候的玩伴,曾有過誰先富貴了之後不忘記她人的許諾。《史記》記載了薄姬能懷上孩子的經歷:
漢王坐河南宮成皋臺,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劉邦聽了都感覺薄姬確實慘了點,就打算滿足了薄姬的心願,去臨幸她。薄姬在劉邦臨幸當晚,對他說“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劉邦一聽,這是大喜之兆啊,就對薄姬說你這是要顯貴了。沒想到這句話竟然真的實現了。
此夜劉邦走後,再也沒有來過薄姬的宮裡,但是薄姬卻有喜了,成功的生下了一個男嬰,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劉恆。但是呂后何許人也?嫉妒丈夫的其他女人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懷了孩子的薄姬立刻遭到了呂后的迫害。
呂后向劉邦進言說薄姬為妃不貞,一女竟然侍兩夫,劉邦寵信呂后多年,又對自己“隨意”臨幸的薄姬沒什麼印象,於是就“鬮薄姬誣貶於荒野。”幸而後來她因生下劉恆,皇子可不能流落在外,所以薄姬才重還長樂宮。(筆者認為這件事並不可靠,因為當時呂雉與戚夫人爭寵時完全處於下風,自身都難保了哪還有功夫針對薄姬?)
總之,薄姬沒有跟別人爭權奪利的想法,在教育劉恆這方面她依舊和以前一樣不爭不搶,讓劉恆也養成了這樣的品質,劉恆也沒有捲入後來那場奪嫡的旋渦。
此時劉邦正在寵幸美麗的戚夫人,對於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更是愛若珍寶,錦衣玉食地伺候著,恐怕這位皇子想要月亮,劉邦都會為他造登天梯。《史記》這樣記載道: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劉邦非常喜歡戚夫人,不僅貌美,而且能歌善舞,生的孩子還比劉盈要強很多,連呂后都生疏了,還想廢除太子立跟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再反觀劉恆這邊,十分樸素甚至可以說是清貧。劉恆雖然貴為皇子,但是由於薄姬不受寵愛,宮中的人趨炎附勢,都爭相討好戚夫人和呂后,便合夥苛待她們。薄姬也不生氣,劉恆實在餓得不行了,她就帶著劉恆去御膳房偷些剩飯來吃,冬天沒有衣服穿了,就將幾件夏季的衣服改為一件。
或許是薄姬堅信相士許負的話,認為劉恆將來絕對會成為皇帝,因此她從不參與到爭寵奪權的行列中,而是將精力都放在教育劉恆身上。雖然日子過的很難,但是她十分重視對劉恆的教育,劉恆也學得很快,成為了一個有能力的人。
許負的話,果然應驗。
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崩逝,呂后掌權。這下可到了全盤清算的時候了,當時你們還一個個的跟我爭寵?呂后是這麼做得: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曾經那些劉邦寵幸的愛妾全都遭了秧,當年跟呂后爭風頭,惹得她大怒,到了報仇的時候了。首當其衝的就是戚夫人,當年戚夫人得寵,曾經對太子之位起了心思,她向劉邦吹枕頭風,要求劉邦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
劉邦當年是真的喜愛劉如意,就當朝宣佈要廢太子,幸而群臣反對和呂后請來“商山四皓”做靠山,才打消了劉邦的念頭。劉邦也曾勸戚夫人說以後一定低調,千萬別整了,你不是呂后的對手。
戚夫人不聽,結果呂后就讓她穿著破爛衣服去永巷囚禁起來天天舂米,而戚夫人還不安分,居然敢唱這樣的歌謠,“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這不是逼著呂后殺劉如意嗎,所以戚夫人的兒子也被連累毒死了,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下場十分悽慘,生不如死。
這場殘忍的後宮爭鬥這時才算落下了帷幕,當年跟呂后爭風被劉備寵幸的多的妃子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薄姬又與她們的遭遇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史記》記載:“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由於薄姬不受寵愛,不爭不搶,安分守己,呂后並沒有將她放在心上,反而是讓他隨自己的兒子劉恆去代國,這再一次成為了薄姬生命的轉折點,也讓他的兒子成為了未來的皇帝。
代王在代國兢兢業業,雖然被髮配邊遠,但是毫無怨言,將封地治理地海晏河清。再反觀長安那邊,由於劉盈無用,所以朝中的大權都掌握在呂后的手裡。長此以往,呂后就起了讓江山易主的念頭,發動的“諸呂之亂”。
後來經過周勃和陳平的平定,才將江山奪了回來。而此時,劉備的親生兒子們爭奪多年,死傷很多,幾乎沒有可以能擔當大任的人了,朝中大臣見代王有治理的才能 ,朝中又不能一日無主。於是乎: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彊,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
在漢初之後,薄姬入宮,一生不爭,在暗潮洶湧的後宮一言不發,受到欺辱也是默不作聲,最後看她的結果,忍受了無數年,兒子稱帝,自己成後,而那些風流人物呢?下場都是悽慘無比。
這就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啊!當你處於別人都是強大的境況下,自己弱小,那就儘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讓強大的人不當你是敵人,不然呂后和戚夫人恐怕一隻手就可以殺死薄姬吧。
但是薄姬憑藉低調活了下來,最後群強相爭後兩敗俱傷,當初最不起眼的她反而成為了“最大贏家”!
後來薄姬的後代劉秀曾經這樣評價過薄姬:“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相較於戚夫人的所作所為,薄姬的行為才是人生最高的大智慧,值得每一個為名利奔波的人學習。
《史記》中記載了很多蘊含智慧的故事,讀史就是如此,我們能從古人的行為中學到很多經驗智慧,這也是“讀史使人明智”的根本原因!
在眾多史書中,《史記》簡直就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讓人鑑古知今,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怪不得有人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對於《史記》,讀過的人都會明白:成功需要智慧,溝通需要技巧,處事需要謀略,人性不能違背……讀史可以明智,真的挺有道理!
因此,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史記》。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我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文白對照版的《史記》。
這本書不管是包裝,還是紙張裝訂都是上上之選,尤其是他的封面更是精美。無論是送人還是自己收藏閱讀,都非常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