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那杯酒:说英雄谁是英雄

古龙那杯酒:说英雄谁是英雄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少年时看金庸,被那个耀眼的武林和虚设的历史无缝连接,震惊得瞠目结舌。

青年时看古龙,被那个奇诡的江湖和无根的浪子溅了一身血,喘不过气来。

中年时再看回金庸,开始品出书中庞大叙事里的细密针脚、草蛇灰线

以及他对人性不动声色的洞察。

我的很多朋友包括读者,曾经这样表达他们读我的书的一点感受:

他们觉得我的小说写的是职场,实则是江湖,

看似金庸的叙事结构,实则古龙的魂魄和热血于内。

事实上,年轻时喜欢古龙,

自然是因为那个年纪对快意恩仇、怒马鲜衣、醇酒美人有着憧憬和向往。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倚马斜桥,看满楼红袖招。

而年纪渐长后对逻辑严谨、世事洞察、家国情仇的东西,

开始有了喝老火汤和品茶一般的绵长之乐趣,于是爱回金庸。

可是,骨子里的东西和现实遭遇后,往往更能激出自己都不明白的那点真实。

这些喜欢的交替,反复循环犹如抵死缠绵,终于化为落花与春泥。

此刻再让我谈古论金,哪里还分得开?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看《天龙八部》时,我上小学五年级。

记得我当时为了看全这套书,至少辗转了五个版本。

一章一本几十页的那种油印小册子20本(含三种版本),

外加那种四卷版2本,还有杂志号外版2本。

中间自然有重复部分,但是也是无可奈何。

由此可见当时的出版环境之无序,也看出当年看本书需要多大的热忱和不易。

乔峰的义薄云天是我第一次看《天龙八部》最大的记忆,

反而对儒释道于一身的段誉不甚了了,

在我那时的印象里他更像是刚读完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

乔峰在杏子林里插了自己四把刀,平息了丐帮的叛乱,

这四把刀与其说是打动我的是深明大义,

不如说是老大为了替下属担责任的三刀六洞。

少年时看的那叫一个泪雨滂沱、热血贲张。

在幼小的心灵里,这就是对义气的理解和起源。

初二的时候看了《欢乐英雄》。

那是一部颠覆武侠的武侠小说,从写法甚至起名上更趋近于现代,

从人物塑造上更轻松鲜活,里面没有金庸的家国情怀,

也没有古龙前期作品的阴谋江湖,而像是一群屌丝的快乐生活。

事实上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藏起来的家世或过往,

无论是曾经做过江洋大盗的王动,还是世家子弟的林太平,

甚至是女扮男装南宫丑的女儿燕七。

唯独郭大路,过往简单,活的没心没肺。

他们身上都有着绝世武功,却在大冬天饿得连馒头都吃不上,

并没有武侠小说自带主角光环和财富值的英雄们,

惯常的动辄甩出厚厚一沓银票和一把一把的金叶子。

就在这么一个屋檐上的冰柱子需要一个一个数的冬天,

郭大路说一共有63根,37根比较长,26根比较短,因为他已经数了17遍。

他们又饿又冷,王动选择不动来减少热量消耗,

林太平和燕七用行酒令拆文解字来分散注意力,

而郭大路则选择用翻跟头来让自己暖和起来。

然后,翻跟头翻出了一条金链子。

他们每个人都已经在这个漫长的冬天当掉了所有能当的东西,

哪怕是厚一点的棉袄和棉裤,

去换个馒头或者钱多时里面还能夹一片大肥肉。

所以当郭大路怀里掉出这根项链时,另外三个人都愣住了。

他们用无声表达了惊讶,也表达了失望。

然后他们就冷冷地走掉了。

平日里话最多的郭大路却咬着牙一句话也没有解释。

但是当朋友们都走了之后,他却握着那根对他来说是心底最柔软处秘密的项链,

蹲在地上哭成了一条狗。

可是朋友们又都回来了,若无其事地回来了。

既然是朋友,就要相信。

既然每个人都有秘密,郭大路也可以有。

那根项链是郭大路的未婚妻子朱珠送他的定情信物,

而朱珠在新婚前跟郭大路的车夫卷了他的钱私奔了。

这根项链是他的秘密,也是他的枷锁。

后来这根链子卖掉了,郭大路心里那个锁也解开了。

友谊才是自我救赎的良药。

在《欢乐英雄》里我看到了友情的力量和温暖,不再只有乔峰式的义薄云天。

人到中年再想起这两段故事,显然后者给了我更多慰籍和力量。

金庸让我知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孤独悲怆。

古龙让我知道浪子看似无情多情,英雄寂寞苍凉。

但是,在古龙生前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欢乐英雄》里,让我知道英雄也是平凡的人,英雄也可以是欢乐的。

谁说英雄寂寞,我们的英雄,就是欢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