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死刑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公元前26世纪,我们中华民族两个祖先之一的黄帝就依法处死了敌人蚩尤。

这种传统也被延续了下来,在帝王统治的古代中国,皇帝要做的事情虽有很多,而其中死刑是需要皇帝亲自批示的。可见古代对死刑也是十分慎重的,像现在一样也是需要最高法复核才能执行的。

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从皇帝手中逃生

皇帝一般在处理死刑犯时,每勾掉一个,都要“心疼的”哭一下,那意思是说我是心疼我的子民的,怎么能把人杀了呢。大臣们此时也要配合演出,三次下跪,求皇帝笔下留人,我朝圣明,他或许可以改好等等。戏份也是相当足了。所以一般每次需要处决的一批人中,皇帝一般会少勾俩,放过他们,这样也就活下来的。当然死罪可逃,活罪难免。至少命是保下来了。

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为何选在秋后问斩

而死刑最后的问斩环节为何要选在秋后,众所众知我们古代是靠农业安身立命的,百姓都得种地,而犯死罪的人又大部分是男性,当然犯死刑的女性也不是没有,严重的通奸罪及谋害丈夫的,比如说小说中的潘金莲,这妥妥的就是死刑了。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负责耕种完毕后再接受刑罚,这可以说是一个很人性化的规定了。

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历史中行刑地点在多选择在城市中“市”的位置,大家知道古代的城市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它是被各个功能各异的小分区划分开来管理的,有专门居住的区域,有专门供交易买卖商品的区域。而问斩多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市场”附近,明朝选择在西四牌楼,清朝则在菜市口,这自然是为了彰显官府威严的同时震慑百姓。

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开明时代的任性

怎么判了死刑还可以回家种地吗?被判了刑,你可以先回家种地,把地种完收完了,等到秋后,自个进京问斩。听起来很荒诞,但是历史上还真是存在这种情况,在极少数开明的时代,比如唐太宗时代,在他统治的时期中曾有一次问斩,一百零几位问斩的全都在秋后回到了长安。皇帝龙颜大悦,感觉到在自己治下的国家开明而没有冤案,死刑犯都按时回来没有逃亡。所以那一次大赦,所有诚实回来被问斩的全都放了。

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这也足以看出古代是标准的人治社会,帝王掌握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虽说有律法等等约束百姓,进行基本的国家社会管理,但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任性起来谁也拦不住。

比死刑更折磨的其它刑罚

这里并不能以为除了判死刑之外的那些就是进监牢这么简单了。古代的流放刑罚也是很厉害的刑罚,中国人老了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是因为在几千年延续的农业文明之下,中国人重视自己的故土,都有着安土重迁的心态,而流放几乎都会将犯人押解到国家所能控制的最远地方,在哪些地方苟且的活下去,想回到家乡故人身旁几乎没有可能。此外还有发配充军,充作官妓等等刑罚,可以说这些刑罚比起死刑有过之而无不及。

被判死刑还能回家种地?古代死刑判与罚中的趣闻

而这种延续千年的刑罚到现在发展为两种:死刑并立即执行与死刑并缓期两年执行,通常来说,判死缓的最后都能活下来。而死刑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审判时怀孕的女子、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绝对不可以施行的。从现在看来,可是比古代要好太多。当然对于废除死刑的说法一直也在争论,大家认为死刑该废除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