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被赞为“仁主”,朱元璋却被说成“暴君”?

西门吹灰2020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从二位如何得到的皇位谈起

赵匡胤

赵匡胤之前是跟着柴荣,也是柴荣一步步将他推上了高位,柴荣死后,他六岁的儿子登基,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基,他直接给拥立他的人约法三章:一、不得惊犯小皇帝和太后;二、不得凌辱王公大臣;三、朝廷府库和百姓不得侵掠。再加上赵匡胤宽仁大度的性格,所以赵匡胤的皇位基本上属于“和平演变”,没有血流满地!

朱元璋

朱元璋起点很低,皇位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他对其中的艰辛很明白,对文臣武将特别警惕。再看看朱元璋的性格特点:好猜疑,多忌讳;极端残忍,缺少宽容;所以在其登基后期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为政举措以及影响

赵匡胤

赵匡胤厚待周氏皇帝和太后,留用全部旧臣,使得大宋很快稳定下来,他也迅速坐稳了皇位,尤其是厚待柴氏子孙,更是让他赢得了仁义之名,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能够做到像赵匡胤如此宽宏大量的程度还真是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规定不杀上书言事的士大夫,造就了一个士大夫的盛世。

而对待武将老兄弟们用一招“杯酒释兵权”就轻轻松松达到目的,不杀一个将领,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也成为赵匡胤赢得好名声的一个重要条件。

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朱元璋

政治方面: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在对待官吏上,朱元璋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一面用严刑峻法,惩治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封建皇帝中是罕见的。

经济方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而且他还制定了一定的政策,就说只要开垦荒地的人,就可以免除三年的税务,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条令,说只要开荒,开垦的荒地就是你的,这样也大大促进了田地的面积,同时他也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的种田,把犯罪的人只要不是被不是死罪,就把他发配到农村去种田,这对农业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军事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在地方上,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及明中后期出现的募兵制)。朱元璋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把军权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上,由此,明朝的军队也自始至终保持了强劲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当今现代国家的军事制度也多可见明朝军事制度优良性的遗留。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总结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其实两位在历史上算是有道明君,好皇帝。但就因为朱元璋杀人太多,就变成了“暴君”,赵匡胤就变成了“仁主”。


刀笔传神


从当皇帝的角色看,二人都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主。不过一个人是未经征战,靠黄袍加身当的皇帝,看看周围,发现只要解了他们兵权,他们就翻不了浪,所以就没下狠手,让他们回家当富家翁了。唯一留了个最放心的弟弟,谁知道呢,江山变幻于烛光斧影里。另一个是率领千军万马,几十年搏杀取得的江山,手下都是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的悍兵骄将,这样的人放出去,肯安心种田还好,万一被有心人利用,那不又得到处扑火。国家怎么安定生产,民众还要经刀兵之害。

如是老朱干脆,这事让孙子来做,不如自己动手。

可怜人算不如天算,两个人都算错了。


赋诗联句写正楷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什么赵匡胤被称为“仁主”,而朱元璋却被描述成了“暴君”?

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宋朝和明朝的开国之君,他们登上皇位之后,各做了一件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杯酒释兵权和毫不留情地斩杀贪官污吏。

杯酒释兵权,不杀一个功臣,仅凭一次宴会就解除了所有开国功臣们的兵权,同时,朝廷提供优厚待遇,让他们解甲还乡,享受优裕的生活。比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一般皇帝的做法,赵匡胤就显得非常的有情有义、宅心仁厚,此非“仁主”而何?

毫不留情地诛杀贪官污吏,是朱元璋在明朝历史上留下的最为浓重的一笔,也是最为人们赞赏的一笔。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十分痛恨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的官吏,凡贪污银子达60两者,都要被斩首。不仅如此,他还把被问斩者的皮内肉骨挖空,填以稻草后,树立于官衙院内,以警示后人。他先后杀了贪官十五万多人,是封建皇帝中诛杀贪官最多的人。这一举动,是深得底层民众拥护的。人们之所以称他为“暴君”,不是因为他杀了太多贪官,而是因为他对所有开国功臣大开杀戒,毫不留情,几乎全部功臣都被斩尽杀绝。“暴君”之称,名副其实。

凡事都是相对,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就赵朱二帝而言,仁也好,暴也好,都不是他们的全部,仁者,也有其暴的一面,暴者,也有其仁的一面,只不过,两个方面并不是对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