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杏林写春秋

三代杏林写春秋

鲁焜榜父子俩正在交流中医经验

三代杏林写春秋

本报记者 祁倩 李宇 袁野 文/图

从上世纪30年代鲁鼎元在家乡平桥区长台关开始行医,历经其子鲁焜榜、其孙鲁纲,祖孙三代人为长台关地区卫生健康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特别是鲁纲学业有成,放弃本可以选择的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长台关地区,为家乡父老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一坚守就是22年。

半个多纪世过去了,长台关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家祖孙三代既是历史变革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鲁家祖孙三代行医之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变迁下医者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题记

落日余晖,晚霞醉人,“长台古渡”仿佛依旧飘扬着古老的编钟演奏的悠长乐曲。我们走进平桥区长台关老街,这里已经很少有人居住了,老街两旁杂草丛生,青苔依附在墙角和石台,青藤爬满了老屋,偶尔有一两个行人和车辆穿梭而过。而在老街深处,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门,依稀可以看见“长台关卫生院”几个字,走进破旧的老院,这里已经住了几户人家,院子里种了些青菜,时不时有几只麻雀在叽喳鸣叫。

住在这个老院的住户,总会看到一个老人时常凝望着锈迹斑斑的老院铁门,行走在老院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老人就是78岁的长台关乡卫生院退休老中医鲁焜榜。今年五一期间,记者有幸跟随鲁焜榜、鲁纲父子来到长台关乡,聆听他们祖孙三代杏坛故事,探寻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行医之路。

立志学医 治病救人

1915年的中国,处在深重苦难的人民,不仅经受战乱频发的极大伤害,更深受医疗卫生健康资源极度匮乏的困扰。那一年,一个农家穷苦的孩子在长台关诞生。这个叫鲁鼎元的孩子,在他十几岁时就开始了行医路,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与这个时代紧紧相连,更与这片故土难舍难分。

鲁鼎元就是鲁焜榜的父亲。在谈及为什么父亲会选择从医时,鲁焜榜老人告诉记者,那个时代,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人们长期被各类疾病折磨,很多人往往因为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失去性命。父亲鲁鼎元不忍乡亲如此这般离去,励志学医,治病救人。“我父亲告诉我,那个时候学西医没条件,中医又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更接地气。于是我父亲跟着乡里的老中医开始学习中医。他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我和我儿子的命运。”鲁焜榜老人回忆道。

1953年,鲁鼎元加入长台关联合诊所,后加入公社卫生院,直到1981年他因直肠癌不幸逝世,行医的几十年中,他始终坚守在长台关,为他深爱的父老乡亲行医治病。“我父亲直到住院躺在病床上还坚持为父老乡亲看病。父老乡亲越是信任他,越是尊重他,他越是想让父老乡亲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可他对保障长台关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了毕生的心血,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深感骄傲。”鲁焜榜激动地说。

后继有人 福泽乡里

早已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医,看着父亲把脉问诊、开药、抓药,长年累月,耳濡目染,鲁焜榜对中医也有了感情。鲁焜榜跟着父亲鲁鼎元学习中医,五六岁就在父亲诊所学认中草药的名字,渐渐的很多中草药的名字他都耳熟能详,长大后跟着父亲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足迹深深扎根在这里,继续履行着父亲的使命。

直到今天,鲁焜榜老人仍然记得父亲鲁鼎元平时的教诲:这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学医之人,不求功名利禄,但求无愧于心,造福乡里,回报乡亲。“常怀仁爱之心,无论贫贱富贵,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我父亲是如此,我也如父亲一样,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乡亲,免费给他们看病送药。对于行动不便的乡亲,主动上门为他们解除疾病痛苦。”鲁焜榜这样说道。

为人父母,首先应该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继而如何成才。在鲁焜榜老人的记忆中,父亲鲁鼎元总是身体力行教导自己的孩子。“父亲去世后,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整理了一篇《老中医鲁鼎元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论文,这篇论文既是父亲通过临床实际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我不断学习的知识来源之一。学中医之人,要不断学习,善于总结,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上,造福更多的人民群众。”鲁焜榜深切地对记者说。

祖父的言传身教、父亲的谆谆善诱,家风家道的传承,让鲁纲受益匪浅。鲁纲是鲁焜榜的长子,他在大学毕业时国家还统一分配工作,当时凭借成绩,他完全可以留在城市里工作,但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回到祖父和父亲工作的岗位上,接过他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前行。在长台关乡卫生院继续续写着救死扶伤的新篇章。“长台关卫生院有着我祖父、我父亲的心血,还有许多我祖辈、父辈医生为之奋斗的故事。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更有幸为这里的乡亲服务,这或许已成为我们鲁家共同的使命。现在我在平昌镇卫生院工作,也会牢记这份使命,造福这里的乡亲。”鲁纲坚定地说。

传承家道家风 坚守使命担当

每一次回老家长台关,走在长台关街头小巷,鲁纲还在上学的儿子总会好奇地问父亲:“怎么这里的人都认识你,都对你那么亲切?长大后我也要学医。”

孩子质朴的话语总会让鲁纲脑海浮现起祖父、父亲治病救人的场景。鲁家三代的行医坚守,换来的可不是“脸熟”,更是一代接一代对当地卫生健康事业的全心奉献。“我祖父是家族中第一个共产党员。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也是我现在告诉孩子的话,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该如此。”鲁纲郑重地对记者说。

鲁纲用22年的坚守,把他的青春年华挥洒在长台关卫生院。在这里,有着祖父、父亲战斗过的身影,有着他青春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那份不舍的乡情,还有那些熟悉的父老乡亲。“在长台关,有许多一家三代人都找我看过病。我一直秉承着祖父、父亲的叮嘱,免费为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看病,主动上门为孤寡老人看病。这平凡的20多年,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为保障家乡父老健康出了一份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人坚持干下去,一代传一代,其能量是无限的。”鲁纲很有感悟地对记者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长台关,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长台关乡卫生健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颇具现代化的卫生院,干净卫生;心电图、DR、彩超等现代医疗设备应有尽有,充分保障了群众的检查需求;“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快速普及,提高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效率,广大群众动一动手指,就可以了解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全科医生的不断引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长台关的医疗健康事业已进入一个加快发展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