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作者 | 傅斯特

如果想感受一下冷战时代的氛围以及当年中国所承受的压力,当下的疫情可以提供一些。

所以,也难怪日本首相安倍会把它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战”。

病毒切断了人类一个多世纪建立的互联互通;经济衰退,一度引发了普通人的生活失序;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负增长6.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

和那个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尽管人们不再说“保六”,但依然对中国经济V型反弹充满期望。

哪怕工信部数据其实说不上乐观,中小企业复工率远低于大企业,餐饮、住宿、文娱等行业复工率明显偏低,微型企业复工困难重重。从等待复工,到直接失业,只隔了一个电话。

任泽平引用了网上的段子说,当下最主要的矛盾是报复性消费与兜里没钱的矛盾。

比稳经济更严峻的稳就业,出口又在哪里?

反弹动力究竟从哪里来?

新基建,这是这一次中国给出的路径。

很多人试图弄明白这三个字和上次那“四万亿”的不同。其实,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孕育其中的中国弯道超车的野望。

商业如何重新连接?而且要更高效。

就业出口在哪里?而且要实现升级。

行业下个风口是什么?如何实现技术爆发与应用场景的匹配?

都在新基建那个“新”字中。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疫情中断一切,重启从连接开始

疫情不止终结了繁荣,它给了全球化最重的一击,很可能开启了一个大隔离、大分化时代的帷幕。

截至4月22日,全球共有累计约247万人确诊新冠肺炎,约有17万人死亡,全球93%的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病例。

人类用科技征服了物理空间,航空运输、国际贸易、跨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人员、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愈发频繁;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人口在城市地区大量聚集,都市面积扩容,人口密度稠密。

2018年全球跨境贸易额2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9%,全球航空旅客人数超42亿,跨境航班数达1.4亿。

统计局公布,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60.6%,城镇常住人口8.48亿人,流动人口2.36亿人。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新冠也搭上了这次科技的“东风”。全球化“助推”了疫情“大流行”,新冠成为最厉害的一次,它迫使绝大多数国家实施切断人员往来。

很多国家实行社交疏远,全球超80%的GDP和人口都进入隔离状态。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正因为难得的疏离,让人类意识到自己与世界、他人的连接原来如此重要。

1911年,“宏观经济之父”凯恩斯对全球化的畅想是:

“早晨起来,伦敦居民可以一边在床上饮茶,一边用电话订购全球任何的商品,他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他甚至可以利用廉价舒适的交通工具去往任何地方。”

因为疫情,不少地方发现梦想已经部分实现。被疫情斩断的生活,靠着互联网、数字化、智能供应链重新连为一体:

公司没有复工,人们可以网上会议、在线办公;

面对餐饮、生鲜、药品的购买需求,以美团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承担了保民生的重任,维持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电商平台、餐饮外卖、快递物流、短视频等技术应用,将人、商品、服务从另一维度连接起来。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懂得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二战后,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才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并成为最重要的受益者。

2008年经济危机,民粹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抬头。随着政治“黑天鹅”特朗普上台达到顶峰,中国突然成了全球化的捍卫者。

当年,中国用基建投资、产业转型、一带一路,使经济强势V字反弹。

如今新冠疫情又带来了更猛烈的冲击,一切连接被斩断,中国祭出了新基建,相信唯有依靠技术、智能、数字化,才能重新万物互联,延续全球繁荣的愿景。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中国新基建先发优势何在?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主要范围: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如智能交通;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工作

不用妄自菲薄,中国在大通信领域的确是走到了世界前列。诸如通信系统、基站、设备制造、编码领域都有建树,在5G也是标准制定者之一。

疫情之后,将是一个科技大爆发的拐点期。中国绝不能放过这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新基建的先发优势何在?

以无人汽车为例,这是一个全球科技巨头争相投入的产业。谷歌、Uber、苹果、通用等公司在研发方面依然领先。

然而,在测试阶段,美国曾发生过有人向谷歌的测试车扔石头、砸玻璃、划破轮胎。

人类面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固有观念的坚持,总把人推向反智主义的极端。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挑战所有既得利益者。如果技术突破不够重大,那么对企业来说,试错成本高、利润低、市场小,很难商业化,不能实际落地。

任何技术,从发明到应用,中间都要经历漫长、反复的开发、检测、商业落地环节。依靠各种场景反馈的数据,对问题修正和优化,使技术突破。

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中国新基建能快速铺开,就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完善的应用场景,和最庞大的落地市场需求。

中国有14亿人口,8.5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有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对标纽约的国际大都市圈,有等待完全消除的贫困地区,有大陆高山,有海洋群岛……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在更乐意接受新技术洗礼的中国,新基建不存在无法落地的问题。

5G技术已经商用,但很多人对它的认识仅是“比4G快”。5G是真正为万物互联而生的技术:通信波长缩短至毫米级,每平方公里可同时连接上百万个传感器。这使得超大数据的采集、跟踪和处理成为可能。

中国新基建不在遥远的未来,也非与普通人无关,它已经无声无息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的领域,新基建的改变最明显。

春运大数据,智能高铁,在每年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货品运输活动中,能够保持着全程智能化检测和管理,保持点到点,每个人的流向都清楚明白。

公司白领们每天都要点外卖,他们对不到30分钟的配送时间习以为常。

这个简单消费行为,是新基建改变生活的典型,而且中国在配送领域做到了世界最好。

在美团上订的每一单,都要依靠基于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超级大脑”,根据顾客位置、商家位置、天气变化、绕开拥堵等,为骑手优化最佳配送方式和路线。

美团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分钟级配送网络”:骑手的调度规划0.55毫秒就能完成、每小时可规划29亿次配送,送餐时间从一小时缩短到平均30分钟以下(目前配送平均时长是28分钟)。

而美团去年共有87.2亿单外卖,平均每天约2400万单,每秒就有276单。这可以说是目前,新基建生活应用里,数据量最大、整合最复杂、使用最高频的场景了。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下个风口,改变中国产业格局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总结出了疫情中表现最好企业的特点:

基于云计算的办公模式;

产品有稳定需求,在非常时期需求更强(如饮水、食物、娱乐);

实体和线上能够无缝对接,产品能高效地配送给消费者;

产品可以让企业在数字化方面更高效。

从趋势可见,疫情倒逼之下,一个更依赖线上连接、新基建技术的市场已经成型。

下一个风口来了,就是数字化经济。

201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4%,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

但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却从2010年的10.24%跌到6.67%,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业的不够高端。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80%的服务业没有数字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基础设施,对现有产业链融合改造,有助于服务业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商家而言,疫情期间餐馆转向外卖、商店线上销售、直播带货激增是不争事实。疫情隔离期间,餐馆的堂食业务都中断了,然而店租和人员开销还要继续,这时外卖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以前不做外卖的酒店、米其林餐厅、日料馆,都加入了外卖复工潮。

实体经济的商家突然意识到,必须向线上化、数字化转型,这并非追赶潮流,而是自救的必经之路。

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10.6万亿元,占比20.7%。

逐渐复工后,报复性消费未出现,商家的报复性涨价倒是来了。大量实体经济要维持高昂的长租、人工费,一边裁员一边涨价,海底捞、西贝、喜茶的涨价风波引发了热议。

新基建的核心就是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促进更高效的互联互通。

数字化新基建技术将首先在个人消费领域引爆,推动餐饮、旅游、教育、医疗等重大消费、民生领域的升级。

但数字新基建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研发投入,而生活服务业绝大部分商家是中小企业,投入还得靠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巨头通过打造有共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主科技赋能,提供精准客户分析、智能供应链管理、营销流量等服务,使商家能够更高效、精准地定位消费者,获得市场。

和所有大基建一样,新基建也是抢先未来,长期发挥社会价值的浩大工程。

美团作为一个深耕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多年的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一套全球领先的数字新基建,面向全国4.5亿消费者,一头连着约400万骑手,一边赋能620万商家。

在疫情期间承担了维持城市运转的任务,复工之后又持续帮助餐饮商家纾困突围。美团与广东餐饮服务业协会合作,加大了对商家返佣补贴的力度;建立餐饮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为商家提供流量扶持,打造“互联网+美食”模式;打通餐饮业上下游供应链,并尊重商家自主选择权,开放配送服务对接。

来自美团大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餐饮复工率超过55%,超7成商家外卖单量恢复至疫情前60%以上,3成商家外卖量超过疫情前。

数字化经济时代,平台所有参与者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努力依靠科技赋能活得更好。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人从算法变回人

“硅谷精神教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说: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或者说,是有温度的数字化。


事实却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科技进步带来的是短期社会急剧分化和人的异化。

工业经济时代,人被大机器取代,人异化为机器;互联网经济时代,人被算法支配,人被解构成数据。

中国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9000万人月薪低于3000元,他们活跃于一二线城市的底层,和三四五线城市。

中国中小企业数约有1亿,产值占GDP的60%,创造就业岗位超3亿。

截至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84%,但第二产业复工率高于服务业,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复工率都很低。

规模越小的企业,复工复产率越低,微型企业复工难度大。

很多人直接从等待复工变为失业。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没有就业和收入,谈何吃饭?

新技术对旧有的就业体系造成冲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影响深远。

中国政府不断重复“六稳”,稳就业是压倒一切,排在第一位的。

流量时代,人被解构成点赞数、浏览商品、使用时间、消费习惯等等冰冷的行为数据,唯独不是一个有血有肉、五官张开的人。

新基建、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能不能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个人生活压力?能不能帮助就业?

数字化新基建,能不能把人的温度和尊严还给人?

海尔、海信被曝出裁员,家电行业不景气,谷歌宣布暂缓招聘,美国三大航空公司裁员10万人,蘑菇街等互联网公司大规模裁员,高管大量离职。

同时,格力宣布亏200亿新招5000新人;亚马逊宣布新招17.5万名仓库和物流工;沃尔玛宣布招聘15万小时工。

新科技与新增就业如何共生?既要保证更多待业者迅速安置,又要保证降低就业门槛,使任何新员工都能快速上手。

从1月20日到4月19日,美团新注册、获得收入的骑手达69.02万人。因为停工减产,包括富士康的厂区工人,很多都依靠兼职送外卖维持生活。美团还专门设立“春风计划”、“春归计划”,提供20万个长期、灵活就业职位,助力商家维持经营,不裁员不倒闭。

春风解冻,生活重启,中断重连。

当街道上有外卖小哥开始奔驰时,整个城市就好像复活了。这些骑手以前是工人、程序员、司机、理发师、健身教练……来自疫情的重灾区。疫情期间,当城市暂停,公交、地铁、餐厅、商场都停止运转,数十万的外卖小哥成为逆行者,给居家防护的人们送上饭菜、药品,给医院运输紧急物资。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发布抗疫群像,美团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华人面孔登上封面。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文章指出,中国以人工智能推动建设的物流网络,在这段高压时期的考验中显示出非凡的韧性,不过配送员仍然是这些网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外卖小哥是“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生命线”。


你不能否认,在本地生活中,这些人与人之间“孤岛”生态的摆渡人,是连接线上线下的最后一公里,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高光。

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

疫情创造了一个大隔离、大分化的时代,也埋下了一个万物互联、协同共生的序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