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作者 | 傅斯特

如果想感受一下冷戰時代的氛圍以及當年中國所承受的壓力,當下的疫情可以提供一些。

所以,也難怪日本首相安倍會把它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戰”。

病毒切斷了人類一個多世紀建立的互聯互通;經濟衰退,一度引發了普通人的生活失序;中國2020年一季度GDP負增長6.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首次出現萎縮。

和那個時代最大的不同是,儘管人們不再說“保六”,但依然對中國經濟V型反彈充滿期望。

哪怕工信部數據其實說不上樂觀,中小企業復工率遠低於大企業,餐飲、住宿、文娛等行業復工率明顯偏低,微型企業復工困難重重。從等待復工,到直接失業,只隔了一個電話。

任澤平引用了網上的段子說,當下最主要的矛盾是報復性消費與兜裡沒錢的矛盾。

比穩經濟更嚴峻的穩就業,出口又在哪裡?

反彈動力究竟從哪裡來?

新基建,這是這一次中國給出的路徑。

很多人試圖弄明白這三個字和上次那“四萬億”的不同。其實,最大的不同也許就是孕育其中的中國彎道超車的野望。

商業如何重新連接?而且要更高效。

就業出口在哪裡?而且要實現升級。

行業下個風口是什麼?如何實現技術爆發與應用場景的匹配?

都在新基建那個“新”字中。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疫情中斷一切,重啟從連接開始

疫情不止終結了繁榮,它給了全球化最重的一擊,很可能開啟了一個大隔離、大分化時代的帷幕。

截至4月22日,全球共有累計約247萬人確診新冠肺炎,約有17萬人死亡,全球93%的國家和地區出現新冠病例。

人類用科技征服了物理空間,航空運輸、國際貿易、跨境旅遊的蓬勃發展,人員、商品和服務的流動愈發頻繁;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人口在城市地區大量聚集,都市面積擴容,人口密度稠密。

2018年全球跨境貿易額25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29%,全球航空旅客人數超42億,跨境航班數達1.4億。

統計局公佈,至2019年末,我國城鎮化率60.6%,城鎮常住人口8.48億人,流動人口2.36億人。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新冠也搭上了這次科技的“東風”。全球化“助推”了疫情“大流行”,新冠成為最厲害的一次,它迫使絕大多數國家實施切斷人員往來。

很多國家實行社交疏遠,全球超80%的GDP和人口都進入隔離狀態。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正因為難得的疏離,讓人類意識到自己與世界、他人的連接原來如此重要。

1911年,“宏觀經濟之父”凱恩斯對全球化的暢想是:

“早晨起來,倫敦居民可以一邊在床上飲茶,一邊用電話訂購全球任何的商品,他可以把自己的財富投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他甚至可以利用廉價舒適的交通工具去往任何地方。”

因為疫情,不少地方發現夢想已經部分實現。被疫情斬斷的生活,靠著互聯網、數字化、智能供應鏈重新連為一體:

公司沒有復工,人們可以網上會議、在線辦公;

面對餐飲、生鮮、藥品的購買需求,以美團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承擔了保民生的重任,維持了城市的正常運轉。

電商平臺、餐飲外賣、快遞物流、短視頻等技術應用,將人、商品、服務從另一維度連接起來。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懂得互聯互通的重要性。

二戰後,全球化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但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國才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的好處,併成為最重要的受益者。

2008年經濟危機,民粹主義和新保守主義抬頭。隨著政治“黑天鵝”特朗普上臺達到頂峰,中國突然成了全球化的捍衛者。

當年,中國用基建投資、產業轉型、一帶一路,使經濟強勢V字反彈。

如今新冠疫情又帶來了更猛烈的衝擊,一切連接被斬斷,中國祭出了新基建,相信唯有依靠技術、智能、數字化,才能重新萬物互聯,延續全球繁榮的願景。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中國新基建先發優勢何在?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主要範圍: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中心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指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帶動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如智能交通;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加大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工作

不用妄自菲薄,中國在大通信領域的確是走到了世界前列。諸如通信系統、基站、設備製造、編碼領域都有建樹,在5G也是標準制定者之一。

疫情之後,將是一個科技大爆發的拐點期。中國絕不能放過這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新基建的先發優勢何在?

以無人汽車為例,這是一個全球科技巨頭爭相投入的產業。谷歌、Uber、蘋果、通用等公司在研發方面依然領先。

然而,在測試階段,美國曾發生過有人向谷歌的測試車扔石頭、砸玻璃、劃破輪胎。

人類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對固有觀念的堅持,總把人推向反智主義的極端。

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必然挑戰所有既得利益者。如果技術突破不夠重大,那麼對企業來說,試錯成本高、利潤低、市場小,很難商業化,不能實際落地。

任何技術,從發明到應用,中間都要經歷漫長、反覆的開發、檢測、商業落地環節。依靠各種場景反饋的數據,對問題修正和優化,使技術突破。

這就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中國新基建能快速鋪開,就是因為中國有世界上最豐富、完善的應用場景,和最龐大的落地市場需求。

中國有14億人口,8.5億網民,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9%,有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中國有對標紐約的國際大都市圈,有等待完全消除的貧困地區,有大陸高山,有海洋群島……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動下,在更樂意接受新技術洗禮的中國,新基建不存在無法落地的問題。

5G技術已經商用,但很多人對它的認識僅是“比4G快”。5G是真正為萬物互聯而生的技術:通信波長縮短至毫米級,每平方公里可同時連接上百萬個傳感器。這使得超大數據的採集、跟蹤和處理成為可能。

中國新基建不在遙遠的未來,也非與普通人無關,它已經無聲無息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交通運輸、快遞物流的領域,新基建的改變最明顯。

春運大數據,智能高鐵,在每年人類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活動,貨品運輸活動中,能夠保持著全程智能化檢測和管理,保持點到點,每個人的流向都清楚明白。

公司白領們每天都要點外賣,他們對不到30分鐘的配送時間習以為常。

這個簡單消費行為,是新基建改變生活的典型,而且中國在配送領域做到了世界最好。

在美團上訂的每一單,都要依靠基於海量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超級大腦”,根據顧客位置、商家位置、天氣變化、繞開擁堵等,為騎手優化最佳配送方式和路線。

美團打造了全球領先的“分鐘級配送網絡”:騎手的調度規劃0.55毫秒就能完成、每小時可規劃29億次配送,送餐時間從一小時縮短到平均30分鐘以下(目前配送平均時長是28分鐘)。

而美團去年共有87.2億單外賣,平均每天約2400萬單,每秒就有276單。這可以說是目前,新基建生活應用裡,數據量最大、整合最複雜、使用最高頻的場景了。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下個風口,改變中國產業格局

“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總結出了疫情中表現最好企業的特點:

基於雲計算的辦公模式;

產品有穩定需求,在非常時期需求更強(如飲水、食物、娛樂);

實體和線上能夠無縫對接,產品能高效地配送給消費者;

產品可以讓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更高效。

從趨勢可見,疫情倒逼之下,一個更依賴線上連接、新基建技術的市場已經成型。

下一個風口來了,就是數字化經濟。

2019年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3.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9.4%,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產業。

但是,中國勞動生產率卻從2010年的10.24%跌到6.67%,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明顯低於第二產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服務業的不夠高端。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80%的服務業沒有數字化。基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新基礎設施,對現有產業鏈融合改造,有助於服務業突破發展瓶頸,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商家而言,疫情期間餐館轉向外賣、商店線上銷售、直播帶貨激增是不爭事實。疫情隔離期間,餐館的堂食業務都中斷了,然而店租和人員開銷還要繼續,這時外賣就成了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很多以前不做外賣的酒店、米其林餐廳、日料館,都加入了外賣復工潮。

實體經濟的商家突然意識到,必須向線上化、數字化轉型,這並非追趕潮流,而是自救的必經之路。

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萬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10.6萬億元,佔比20.7%。

逐漸復工後,報復性消費未出現,商家的報復性漲價倒是來了。大量實體經濟要維持高昂的長租、人工費,一邊裁員一邊漲價,海底撈、西貝、喜茶的漲價風波引發了熱議。

新基建的核心就是連接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促進更高效的互聯互通。

數字化新基建技術將首先在個人消費領域引爆,推動餐飲、旅遊、教育、醫療等重大消費、民生領域的升級。

但數字新基建需要大量資金、人力和研發投入,而生活服務業絕大部分商家是中小企業,投入還得靠互聯網巨頭。

互聯網巨頭通過打造有共性的數字化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主科技賦能,提供精準客戶分析、智能供應鏈管理、營銷流量等服務,使商家能夠更高效、精準地定位消費者,獲得市場。

和所有大基建一樣,新基建也是搶先未來,長期發揮社會價值的浩大工程。

美團作為一個深耕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多年的互聯網平臺,構建了一套全球領先的數字新基建,面向全國4.5億消費者,一頭連著約400萬騎手,一邊賦能620萬商家。

在疫情期間承擔了維持城市運轉的任務,復工之後又持續幫助餐飲商家紓困突圍。美團與廣東餐飲服務業協會合作,加大了對商家返傭補貼的力度;建立餐飲大數據信息共享機制,為商家提供流量扶持,打造“互聯網+美食”模式;打通餐飲業上下游供應鏈,並尊重商家自主選擇權,開放配送服務對接。

來自美團大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餐飲復工率超過55%,超7成商家外賣單量恢復至疫情前60%以上,3成商家外賣量超過疫情前。

數字化經濟時代,平臺所有參與者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努力依靠科技賦能活得更好。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人從算法變回人

“硅谷精神教父”、《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說:科技帶給我們的未來,終將充滿溫暖、人性與自由。或者說,是有溫度的數字化。


事實卻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科技進步帶來的是短期社會急劇分化和人的異化。

工業經濟時代,人被大機器取代,人異化為機器;互聯網經濟時代,人被算法支配,人被解構成數據。

中國有3.6億工薪階層,其中9000萬人月薪低於3000元,他們活躍於一二線城市的底層,和三四五線城市。

中國中小企業數約有1億,產值佔GDP的60%,創造就業崗位超3億。

截至4月15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達84%,但第二產業復工率高於服務業,住宿、餐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復工率都很低。

規模越小的企業,復工復產率越低,微型企業復工難度大。

很多人直接從等待復工變為失業。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是生存,沒有就業和收入,談何吃飯?

新技術對舊有的就業體系造成衝擊,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中國,影響深遠。

中國政府不斷重複“六穩”,穩就業是壓倒一切,排在第一位的。

流量時代,人被解構成點贊數、瀏覽商品、使用時間、消費習慣等等冰冷的行為數據,唯獨不是一個有血有肉、五官張開的人。

新基建、數字化經濟的發展,能不能緩解企業成本壓力?個人生活壓力?能不能幫助就業?

數字化新基建,能不能把人的溫度和尊嚴還給人?

海爾、海信被曝出裁員,家電行業不景氣,谷歌宣佈暫緩招聘,美國三大航空公司裁員10萬人,蘑菇街等互聯網公司大規模裁員,高管大量離職。

同時,格力宣佈虧200億新招5000新人;亞馬遜宣佈新招17.5萬名倉庫和物流工;沃爾瑪宣佈招聘15萬小時工。

新科技與新增就業如何共生?既要保證更多待業者迅速安置,又要保證降低就業門檻,使任何新員工都能快速上手。

從1月20日到4月19日,美團新註冊、獲得收入的騎手達69.02萬人。因為停工減產,包括富士康的廠區工人,很多都依靠兼職送外賣維持生活。美團還專門設立“春風計劃”、“春歸計劃”,提供20萬個長期、靈活就業職位,助力商家維持經營,不裁員不倒閉。

春風解凍,生活重啟,中斷重連。

當街道上有外賣小哥開始奔馳時,整個城市就好像復活了。這些騎手以前是工人、程序員、司機、理髮師、健身教練……來自疫情的重災區。疫情期間,當城市暫停,公交、地鐵、餐廳、商場都停止運轉,數十萬的外賣小哥成為逆行者,給居家防護的人們送上飯菜、藥品,給醫院運輸緊急物資。

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發佈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


絕非“四萬億”重來!危機下,中國放出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文章指出,中國以人工智能推動建設的物流網絡,在這段高壓時期的考驗中顯示出非凡的韌性,不過配送員仍然是這些網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金融時報》報道稱,中國外賣小哥是“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生命線”。


你不能否認,在本地生活中,這些人與人之間“孤島”生態的擺渡人,是連接線上線下的最後一公里,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高光。

科技帶給我們的未來,終將充滿溫暖、人性與自由。

疫情創造了一個大隔離、大分化的時代,也埋下了一個萬物互聯、協同共生的序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