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论》中的修道七阶指的是什么?如何修持

道教历代典籍甚多,今天咱们就谈谈《坐忘论》,《坐忘论》是唐代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所著,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是司马承祯著作的道教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步骤,即后世所说的修道七阶。

《坐忘论》中的修道七阶指的是什么?如何修持

一是敬信,道教讲信受奉行,信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是道之根,敬为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所以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信之不疑。

二是断缘,慢慢断去红尘俗事,断去有为俗事之缘,以达到旧缘了断,这样才能心弥近道,至圣至神。

三是收心,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外相不入,内境不出。只有这样才能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合。在坐忘收心的修炼过程中要避免四种偏差,即心起皆灭,入于盲定。任心所起,不加收制。不知守根,心无指归。于言甚善,于行极非。只有克服这些偏向,真正收束身心,才能进入下一步修炼阶段。

四是简事,修道者应处事安闲,应物而不为物累。这是对坐忘收心的进一步保证。

五是真观,即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尘世所累,其关键是无欲,不生得失之心。做到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

六是泰定,是在私欲俗念完全消尽之后所达到的境界。司马承祯祖师称达到这个地步为“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这样“得道”就不远了。

七是得道,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

《坐忘论》中的修道七阶指的是什么?如何修持

福生无量天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