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滁州本地茶產業,路在何方?

本地茶在我市雖然受消費者歡迎,市場接受度高,但本地茶麵對的另一個現實是,出了滁州,無論是銷量中流砥柱的“毛峰”“烘青”,還是高品質代表的“春雪”,本地茶到了外地並不為茶客所熟悉和接受。本地茶要想進一步發展,不但要培育好本地市場,還要形成品牌開拓外地市場,否則,隨著市場流動性越來越大,外地名茶一旦佔領了本地市場,本地茶將無路可走。在業內人士看來,種植規模小,茶葉加工工藝粗放,品牌區域影響力不足,這些都是本地茶發展亟需突破的瓶頸。近日,記者走訪茶行經銷商、茶企、茶葉行業協會,以及本地茶專家,聽聽他們的“診斷”,看看開出的“藥方”,以期能為本地茶的產業發展,帶來一份觸動。

“尋診問藥”

本地茶產業發展遇瓶頸

“和‘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等名茶相比,我們的茶形太差,加工工藝不規範。”在滁城經營茶行生意多年的高明介紹,如果不是本地茶客偏愛,本地茶能不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市場行情,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醜”,這是高明對“春雪”外形的評價。高明說,各地的名茶,加工工藝都比較規範,都會體現各自的特點,比如黃山毛峰形似雀舌頭,西湖龍井形似碗釘光扁平直,經驗豐富的茶客,從茶葉外形就能辨別產地、品級。然而本地茶沒有統一的工藝標準,外形不美觀,辨識度很低。

在滁城茶葉經營商郭先生看來,本地茶的知名度不高,外銷量很少,茶葉外形還存在著大小不均的問題,“主要消費者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地人來店裡很少購買本地茶葉。”

許開宇不但是市茶葉行業協會會長,也是滁州市金鷹茶葉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他看來,和省內其他產茶地區相比,本地茶的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低,雖有較好的質量,屬於有品牌無名氣,外銷很難。本地人的消費習慣,鄉土情結,以及規模小產量少,這些因素摻雜在一起,形成了本地茶市場行情火爆的局面。

“要走出去光有質量還不行,還要有響噹噹的品牌名氣。”許開宇介紹,全市三萬多畝茶園,茶企近20家,市場上卻出現了20多個商標,但有名氣的商標品牌卻很少。

本地茶熱銷本地卻走不出去,在安徽省茶葉行業協會理事吳金榮看來,這和滁州的茶葉市場性質有關,滁州是一個茶葉產銷結合的市場,由於本地茶種植規模小,產量不大,本地人認可,在本地市場就可消化掉。本地茶走出滁州,就要和各地名茶進行競爭,滁州本地茶名氣小、無營銷、工藝粗放,在外地市場上很難生存。

進言獻策

工藝和品牌要下大功夫

如何突破本地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在採訪中,各方人士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安徽省茶葉行業協會理事吳金榮認為,滁州本地茶產業要想突破瓶頸做大做強,首先要在加工工藝上下功夫,統一加工工藝,規範茶葉採摘和製作,形成自己的工藝特點。其次做好品牌營銷,找準市場切入點。滁州本地茶斬獲過不少榮譽,西澗春雪榮獲過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也獲得了有機食品證書,以及“安徽省老字號”稱號等榮譽,有了自己品牌,需要靠營銷積攢名氣,最終獲得外地市場認可。再者,一個產業要想發展,規模很重要,目前滁州茶葉種植還能擴大2至3萬畝,要儘快開發規模潛力。滁州本地茶歷史文化悠久,茶文化底蘊還需進行深入挖掘。

滁州市施集茶廠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強認為,本地茶產業要想壯大,首先要把茶企凝結在一起。他建議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組建茶企聯合體,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統一品牌、加工、收購、銷售,大家抱團闖市場。

本地茶產業發展路在何方?近年來,作為本地茶主要產區的南譙區,相關政府部門也在積極籌劃部署。2019年10月底,南譙區施集鎮制定了《南譙區2019年施集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從茶旅融合、品質改良和產品開發三個方向發力,著力將“施集牌”茶葉培育成省內知名茶品牌。近日,《滁州南譙區茶產業概念規劃》出爐,提出實施“茶葉+”工程,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逐步將南譙區茶產業打造成能夠致富當地茶農茶企、增加就業、展示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

藍天白雲下,坡上一壟壟茶樹宛如長龍,盤踞在皖東大地,遊人們在其中游玩品茗……本地茶產業發展的美好願景,猶如一幅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