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滁州本地茶产业,路在何方?

本地茶在我市虽然受消费者欢迎,市场接受度高,但本地茶面对的另一个现实是,出了滁州,无论是销量中流砥柱的“毛峰”“烘青”,还是高品质代表的“春雪”,本地茶到了外地并不为茶客所熟悉和接受。本地茶要想进一步发展,不但要培育好本地市场,还要形成品牌开拓外地市场,否则,随着市场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地名茶一旦占领了本地市场,本地茶将无路可走。在业内人士看来,种植规模小,茶叶加工工艺粗放,品牌区域影响力不足,这些都是本地茶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近日,记者走访茶行经销商、茶企、茶叶行业协会,以及本地茶专家,听听他们的“诊断”,看看开出的“药方”,以期能为本地茶的产业发展,带来一份触动。

“寻诊问药”

本地茶产业发展遇瓶颈

“和‘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相比,我们的茶形太差,加工工艺不规范。”在滁城经营茶行生意多年的高明介绍,如果不是本地茶客偏爱,本地茶能不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丑”,这是高明对“春雪”外形的评价。高明说,各地的名茶,加工工艺都比较规范,都会体现各自的特点,比如黄山毛峰形似雀舌头,西湖龙井形似碗钉光扁平直,经验丰富的茶客,从茶叶外形就能辨别产地、品级。然而本地茶没有统一的工艺标准,外形不美观,辨识度很低。

在滁城茶叶经营商郭先生看来,本地茶的知名度不高,外销量很少,茶叶外形还存在着大小不均的问题,“主要消费者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地人来店里很少购买本地茶叶。”

许开宇不但是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也是滁州市金鹰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看来,和省内其他产茶地区相比,本地茶的规模较小,品牌知名度低,虽有较好的质量,属于有品牌无名气,外销很难。本地人的消费习惯,乡土情结,以及规模小产量少,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形成了本地茶市场行情火爆的局面。

“要走出去光有质量还不行,还要有响当当的品牌名气。”许开宇介绍,全市三万多亩茶园,茶企近20家,市场上却出现了20多个商标,但有名气的商标品牌却很少。

本地茶热销本地却走不出去,在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理事吴金荣看来,这和滁州的茶叶市场性质有关,滁州是一个茶叶产销结合的市场,由于本地茶种植规模小,产量不大,本地人认可,在本地市场就可消化掉。本地茶走出滁州,就要和各地名茶进行竞争,滁州本地茶名气小、无营销、工艺粗放,在外地市场上很难生存。

进言献策

工艺和品牌要下大功夫

如何突破本地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采访中,各方人士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理事吴金荣认为,滁州本地茶产业要想突破瓶颈做大做强,首先要在加工工艺上下功夫,统一加工工艺,规范茶叶采摘和制作,形成自己的工艺特点。其次做好品牌营销,找准市场切入点。滁州本地茶斩获过不少荣誉,西涧春雪荣获过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也获得了有机食品证书,以及“安徽省老字号”称号等荣誉,有了自己品牌,需要靠营销积攒名气,最终获得外地市场认可。再者,一个产业要想发展,规模很重要,目前滁州茶叶种植还能扩大2至3万亩,要尽快开发规模潜力。滁州本地茶历史文化悠久,茶文化底蕴还需进行深入挖掘。

滁州市施集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强认为,本地茶产业要想壮大,首先要把茶企凝结在一起。他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建茶企联合体,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统一品牌、加工、收购、销售,大家抱团闯市场。

本地茶产业发展路在何方?近年来,作为本地茶主要产区的南谯区,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筹划部署。2019年10月底,南谯区施集镇制定了《南谯区2019年施集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从茶旅融合、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三个方向发力,着力将“施集牌”茶叶培育成省内知名茶品牌。近日,《滁州南谯区茶产业概念规划》出炉,提出实施“茶叶+”工程,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将南谯区茶产业打造成能够致富当地茶农茶企、增加就业、展示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蓝天白云下,坡上一垄垄茶树宛如长龙,盘踞在皖东大地,游人们在其中游玩品茗……本地茶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犹如一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