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日本的京都的古稱叫平安京,平安京的誕生並不平安,背後有著當時的天皇——桓武天皇的血腥鬥爭和苦惱。

桓武天皇在奈夏時代末期即位,當時的都城平城京上演著激烈的權力鬥爭,桓武天皇被敵對的貴族包圍,其地位陷入危險中。

天皇為了重整朝政,決定遷都。當時被選為首都新址的是京都西面的長岡地區。本來長岡京會成為桓武天皇的理想都城,但是遷都長岡京,卻讓桓武天皇陷入了更進一步的困境。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那麼恆武天皇是怎麼一步步克服困難,建造起理想的都城——平安京的呢?

平安京誕生以前,隨著天皇的更替與政治體制的變更,都城頻繁遷移。當時,最長久的都城是平城京,其作為都城有70年,是恆武天皇未遷都時的都城。

恆武天皇想放棄這種一有什麼麻煩事就遷都的習慣,建造一個穩定的都城,但是遷都一事卻諸多波折。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平城京權力鬥爭激烈,運輸不便,衛生堪憂,恆武天皇決定遷都

距今約1250年前,奈良市的平城京成了激烈的權力鬥爭的舞臺。有力貴族仰仗為自己撐腰的皇族開展鬥爭,有時甚至引發起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天應元(781)年,桓武天皇即位,當時45歲。

其即位並非是名正言順,而是通過權力鬥爭才完成的。桓武天皇是前任天皇與地方王族之女的孩子,只是眾多皇位繼承人候補中的一個,在其他皇位候補漸漸失勢的過程中,桓武天皇漸漸得勢。

注意到這點的貴族們,設計陷害了當時的皇太子,讓桓武天皇即位。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因此眾多人對恆武天皇不滿,其政權一開始就不甚穩固。不久後,有力貴族與皇族聯手謀劃用武力推翻桓武政權。雖然計劃的參與者被逮捕,叛亂被防範於未然,但這件事使桓武天皇意識到自己的政權基盤是何等不穩。

讓桓武天皇煩惱的不止是貴族的反對勢力。在平城京剛建造好的時候,平城京最大的建築是天皇居住的宮殿,顯示權力等一切都集中在天皇手中,但是到了奈良時代的後期,東大寺的大佛殿成了平城京最大的建築,還恰好處在俯視天皇居所的位置。

這裡與其說是天皇的都城,不如說是佛法的都城。巨大的佛教寺院勢壓天皇的都城,這類寺院本是歷代天皇為祈願國泰民安而建,但是其中的僧侶們漸漸握有政治權利,甚至還出現了覬覦天皇之座的人。平城京的佛教勢力對於桓武天皇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此外,都城本身也有問題。平城京遠離大水脈,因此無法使用能搬運大量貨物的船隻,無法高效運輸糧食等物。

都城中僅有幾條小河,10萬人的都城時刻面臨著水資源不足問題,百姓棄生活廢水和排洩物於道路旁的小溝中,由河水來沖洗,但由於河水的流量微乎其微,導致廢物堆積,城內衛生狀況到了臨界點。

恆武天皇意識到,平城京作為都城難以維持,便想將都城遷至別處。為了不讓反對派察覺,天皇悄悄開展行動,只讓極少數親信參與選定新址。新址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方便運輸物資的大河。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深受天皇信賴的有力貴族藤原種繼推薦了一處合適的地址,那就是附近有著大河的山背國長岡。長岡位於平城京以北約40公里,位於三川匯合處的北方,這裡可以利用水道運輸大量物資。於是,桓武天皇決定遷都長岡。

約8個月後的延歷3年,遷都事宜萬事俱備,桓武天皇下詔:遷都於長岡。至此,桓武天皇才向眾臣表明了自己的打算。

因為出身的緣故,桓武天皇最初是作為官僚登上政治舞堂的。他經歷了不少辛勞,看過了政界的風雲,見過頻繁的內亂與政變,並始終小心翼翼,防止自己被捲入其中。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所以在將都城從奈良移到長岡時,他的行動很隱秘,小心又小心,只為不讓他人察覺到,然後突然公佈。這一舉動可以說是深謀遠慮。這體現了恆武天皇優秀的政治能力。

恆武天皇遷都一是為了重振人心,遷都意味著政治、經濟、文化地點的改變,能在新的土地上建立新的歷史與文化。二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新的都城,在那裡施行他理想中的政治方針。這是遷都長岡最大的理由。

遷都長岡京,具有頗多優勢,可天災人禍不斷降臨

長岡京的附近有桂川、宇治川等,3條大河匯聚。在這附近設立了卸裝來自全國的物資的港口——山崎津。物資在這裡換裝小船,從這裡沿河而上直接進入都城,長岡京有3條這樣的河,能用船高效運送物資。解決了只能靠陸路運輸的平城京的一大問題。

此外人們的生活也受惠於豐富的水資源,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井。平城京的汙水問題在這裡也有了對策。長岡京西側山地一帶有豐富的水資源,順著平緩的斜面流淌在都城中,如此一來,汙物就流入了河中,都城得以保持清潔。

桓武天皇沒有同意佛教寺院的搬入與新建,這一行為表明桓武天皇想在新都徹底排除佛教勢力的影響。恆武天皇將自己的宮殿建造在比城市地盤高15m的地方,用可見的形式表明天皇的權威,強調長岡京是天皇的都城。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在進行遷都事宜的同時,桓武天皇開始動手改革朝廷內部,重用提議遷都長岡的有力貴族藤原種繼及其一族,並讓反對勢力建立政治中樞。桓武天皇靠這些手段,穩固了自己天皇的地位與政權基盤。

但是延歷4(785)年,負責長岡京建設的親信藤原種繼被不明人物暗殺。這是對想遷都長岡京的桓武天皇的反叛。經過嚴密的搜查,恆武天皇抓捕了數十人,從中得知了一個巨大的陰謀。

主謀者中有平城京的巨大佛教勢力,好幾個與東大寺有關的官員也參與其中。此外還查明桓武天皇的親弟弟早良親王也參與其中。桓武天皇幽禁了早良親王,罪至流放,但在流放途中,早良親王含恨而死。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遷都至長岡的四年後,桓武天皇失去了有力貴族藤原種繼,其政權變得不穩定。桓武天皇自身也不斷面臨災難,乾旱導致饑荒,長岡京瘟疫橫行,許多人染上天花死去。

桓武天皇的母親和皇后相繼去世,皇太子也陷入病危。恆武天皇為尋找災禍接連不斷的原因,進行了占卜,占卜的結果顯示災禍的原因是因謀反罪行而死的早良親王正在施加詛咒。

驚慌的恆武天皇立即舉行了安撫早良親王御靈的儀式。但僅僅2個月後,大雨襲來,都城中河水氾濫,損失慘重。選擇水源豐富的地方作為新都反而導致了水患。史料記載當時的情況:國哀相尋,災變未息。面對連接不斷的災害,人們對桓武天皇的不滿漸漸高漲。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想建設新景象而遷都長岡京,結果卻讓人心漸漸背離。天災不斷,當時會都被認為是天皇無德,是天皇沒有做天子的資格。天皇為了安撫民心,決定再次遷都。

他選中了葛野作為新都,也就是如今的京都市。其位於長岡京以北10公里,夾於兩河之間。延歷12(793)年,桓武天皇召集臣下,宣佈再度遷都。

擺脫長岡京之困境,恆武天皇再次遷都,理想的都城平安京誕生

新都的佈局汲取了平城京和長岡京的經驗,朱雀大路貫穿都城中央,在大路的最北端,建造了在都城的任何一處能看到的巨大宮殿,彰顯天皇的權威。

都城附近的河岸邊,建造了毅津、大井津等港口,這些港口成為了全國物資的中轉基地。商人由港口向都城運送物資,物資被送到都城中的兩大集市(東市和西市)供應給民眾。有了這種糧食和物資的運輸系統,即使都城的人口增加也能保證百姓不缺糧。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此外,還解決了在長岡京讓人們受苦的洪水問題。都城中沒有天然的河流,為了調節水量挖掘了兩條人工河,就在確保供水的同時,防止洪水的發生。

以前,佛教寺院被長岡京拒之門外,而這次桓武天皇建造了兩座寺院——西寺與東寺。這是為了迎接佛教中能力與知識卓群,且政治權力無緣的僧侶空海等人。這兩座寺院的作用是防止災害與瘟疫侵擾都城。

延歷13(794)年10月22日,桓武天皇做好了遷都的所有準備,終於來到了新都。

延歷13年公元794年11月8日,遷都葛野之地的桓武天皇下詔:此都名為平安京。不是按地名取名為葛野京,而是寄託了桓武天皇希望都城平靜安泰的願望,取名為平安京。

這之後,平安京成了全國各地的人與物資的聚集地。像桓武天皇所期盼的那樣,平安京成為了日本的中心,漸漸繁榮起來。

恆武天皇:兩度為遷都而苦鬥,千年古都平安京終於誕生了

結束語:

桓武天皇第二次遷都才將都城遷至如今的京都,將其命名為平安京。有學者認為之前十年花費在長岡京上的時間與金錢是浪費,但是為了建造平安京,之前遷都長岡的經驗是非常有必要的。桓武天皇從中吸取教訓才建造了理想的都城平安京。

建造都城的費用由全國國民承擔,給國民生活帶來了負擔,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歷史上對恆武天皇的評價是:時下雖破費,但終成後世之基。在那個時代也許確實消耗了不少金錢,但是後世的人可以享受這個根基。

之後因為不再遷都,人們在京都發揚、傳承創造了日本文化,平安京成為了如今京都的原點。這也是恆武天皇最大的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