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以集体经济撬动产业助脱贫

近年来,东川区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和发展壮大工程,通过推动产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截止2019年底,全区146个有贫困人口的贫困村全部实现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

立体夯实产业基础

东川区委高位统筹,在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下,成立产业发展分指挥部,由区委常委担任分指挥长,统筹谋划指挥农村产业项目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项目规划,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区统筹、分块实施,不断加强项目包装入库,分别建立扶贫项目库、发改项目库、农业产业项目库,提前谋划包装储备项目,通过制定“亲清”政商关系优惠政策,开展“大招商、广引资”,有序促进产业发展;抓实政策配套,健全完善产业扶持贷款贴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农业保险、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产业等“五指成拳”产业配套政策,全区统筹每个村20万、每个贫困户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撬动全部资金投入6.6亿元,发展全区219个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分类引领产业发展

全面推广“党组织+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各乡镇(街道)从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实施产业发展“一村一策”。针对大规模农村劳动输出的“空心村”地区,按照每亩300元标准,实施财政支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政策,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针对高海拔地区,带动发展高山药材、农特产品种养殖,东川开花洋芋、茶花土鸡、雪山一支篙等特色产业品牌广受赞誉;针对干热河谷地带,有序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东川小江西瓜、因民小芭蕉、红心火龙果等品牌名声雀起;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经营,由村级党组织引领带动,通过资源资金股份合作、光伏发电利益联接、东西部协作订单帮扶、投资托管生产经营、线上线下消费扶贫等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权利益联接,实现了全区全部村(社区)“有主导产业、有带动主体、有集体收入”的目标。经统计,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27家,带动农户1270户,组建了1个企业党组织;有运行正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6个,涉及贫困村111个,参加合作社农户19515户,涉及农户66376户,建立合作社党组织2个。

分步强化服务保障

强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建立了8个乡镇(街道)“青年人才党支部”,每个村集中选拔培养2名以上后备力量,综合分析研判调换14名村党组织书记,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水平;强化发展能力提升,开办“新时代党员群众培训讲习所”“脱贫致富讲习所”338个,推进3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结合党员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使用,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能、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的“两学三比”活动,组织150名农林水科技扶贫工作队,深入基层开展素质提升专题培训,提升发展产业能力;强化服务要素保障。围绕金融、销售、技术三项服务保障,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放扶持贷款1.1796万元,2715户贫困户受益;成立农产品销售服务领导小组,强化产销对接,实现中药材种植订单5000余亩、魔芋种植500余亩、莲花白种植1000亩、生态土鸡订单收购25万只;组织全区10906户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进行2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全覆盖,累计完成各类培训67375人次。

全力带动强村富民

建立利益联结,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五指成拳”产业扶持政策,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按照10%比率的稳定股比分红,全区14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与66个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利益联结,全部实现有集体经济股份,每个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项目2项以上,贫困户实现不低于10%的稳定分红增收;延展增收体系,实施“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股本分红收入、产业发展收入、转移就业性收入+金融支持、农业保险、订单销售”的“5+3”增收计划,贫困户每亩土地流转平均增收500元,再加之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共同助力实现群众不断增收致富。(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段国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