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科學城:“中國硅谷”讓科創夢想活力四射

張江科學城:“中國硅谷”讓科創夢想活力四射

張江科學城人工智能島成為最新的前沿科技產業集群 張江科學城官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4月28日電 題:(浦東開發開放30年)張江科學城:“中國硅谷”讓科創夢想活力四射

作者 樊中華 鬱玫 李姝徵

“1999年,上海實施‘聚焦張江’戰略,希望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從浦西遷至浦東張江,作為‘高科技園區’建設的科研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說:“當時這裡只有幾處建設中的藥物創新設施,其餘是大片的農田。”

“這相當於研究所的‘重新創業’,”陳凱先直言,研究所在浦西已有近半個世紀的發展,與周邊的科研院所形成密切交流的科研氛圍,而將一個研究機構整體搬遷至一片田野之中,“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先例”。

但本著“為國家發展戰略先行”的想法,藥物所的科學家們終究成為張江拓荒跋涉,邁向“科學城”道路上的一支中堅力量。“科學底色”之上,僅僅28年,張江由原野農田蛻變成凝聚最前沿創新力的“中國硅谷”,成為無數高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打造夢想的熱土。

“當時選擇在張江創業,一是這裡有我們需要的跨專業綜合性人才,二是這些人才具有創業者的‘冒險精神’,跟著我們從一個簡陋的辦公室一路走到現在,”科創企業森億智能聯合創始人馬漢東說,在張江,創業者精神不侷限於企業家,而會展現在每一位人才身上。

在上海鈦米機器人董事長潘晶看來,張江的發展本身就是創業精神的體現:“在二十多年前,張江就選中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這兩個當時極不被看好的長線產業,而今都成為世界前沿科技產業競逐的焦點。”

鈦米機器人正是人工智能與醫療場景結合的創新產物,而張江人工智能的發展恰是建立在其多年累積的軟件產業龐大的生態基礎之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鈦米的消毒機器人供不應求,“張江讓我們把自己的夢想變成了讓大家都能看到的現實,”潘晶說。

上海微創醫療品牌高級總監張燁對此深有感觸。“身為張江企業,20餘年來,我們不斷從人才、政策、土地、稅收上得到諸多支持,在心臟支架領域代表中國從追隨者到並跑者,最終成為領跑者角色,”張燁說。

1998年即創立於張江的上海微創醫療如今已是一家“全球企業”,員工來自30多個國家,產品則進入全球逾10,000家醫院。“融入世界”的胸懷作為張江“創業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使張江的科創能量輻射世界。

從科研院所,到頭部企業,再到科創新星,創業精神在張江的土地上代代傳承。

而今,張江科學城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包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科創企業等在內的逾2.2萬家企業,形成了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為重點的主導產業集群,匯聚各類科技型人才約38萬。

“張江的前10年在‘築路修橋’,科學家推動了功能性平臺的聚集,中間的10年在拓展功能,而之後則要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完善創新鏈條。”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吳強這樣總結張江的“創新創業路”。

擁有“創業精神”的張江如今更是在制度創新上發揮敢試先行的“開拓者”稟性,成為諸多創新創業者最大的支持力量。

“張江是創業者的‘福地’”,和記黃埔醫藥高級副總裁崔昳昤說,和記黃埔18年前帶著“要做中國創新藥”的想法成為一顆落在張江的“種子”。從化合物發現開始,一直到產業化,當前已有8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首個創新藥呋喹替尼已上市並進入國家醫保。

在崔昳昤看來,張江創新創業的環境與制度支持是關鍵,“呋喹替尼出來時,正趕上張江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張江手把手帶著我們完成申報、審批流程,進行跨省、跨公司的產業化合作,推動原創新藥順利面世。”

“好苗子要自己養出來,”張江集團孵化器總經理助理孫維琴說,當前張江的一批科創板上市企業都是十餘年前揹著包前來創業的留學生,而“產學研用投”共同構成了張江今天活力四射的科創生態。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亦是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之年。“張江科學城應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朝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穩步邁進。”吳強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