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直播、愛得瑟,“植物人”顧有容通過短視頻“破圈”

北京四五月,楊絮漫天飄,很多人覺得這些東西會導致過敏。植物學家顧有容在最新發布一條短視頻向大家科普到:真正春季過敏的元兇,主要是松柏類植物的花粉,比如油松的雄球花,藉助風力很容易飄到人的鼻子裡,引起大家過敏。

開直播、愛得瑟,“植物人”顧有容通過短視頻“破圈”

從今年1月起,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老師顧有容,開始在自己的抖音賬號@講植物的顧有容 分享植物科普知識,3個多月時間發佈了60多個視頻,快速積累了13萬抖音“植物粉”。


小有名氣,江湖人稱“植物人”


在知識科普圈子,顧老師也算是小有名氣,江湖人稱“植物人”。顧有容回憶到,還在中科院讀博士的時候,大家就已經開始這樣調侃式地相互稱呼。比如在你做什麼方面的研究,或者對哪個領域感興趣,就會被成為“XX人”,在他們的圈子裡,有“鳥人”、“蟲人”,而自己是專攻植物方向的,所以就稱作“植物人”。

開直播、愛得瑟,“植物人”顧有容通過短視頻“破圈”

植物學家 顧有容

當然,這個“植物人”也是稱得理所應當。小時候家住在湖北江漢油田,因此接觸到了廣大的農村腹地,見識了許許多多的植物,植物就此也成為自己從小的愛好,並因此上大學順勢也報考了生物系。顧有容回想起,有一天在大學圖書館裡看到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當時腦子裡就一個念頭:“這輩子就是它了!”。


早先顧老師熱衷混跡微博的時候,主要在網上幫人認植物,別人貼個圖,顧老師就去辨別是什麼植物,告訴別人叫什麼名字。時間一長,顧老師就覺得有些乏味,這種交流其實毫無價值,既無法通過這種“看圖識物”方式,吸引大家去了解更多相關植物知識,也沒辦法通過名字本身向公眾傳遞更多植物知識。


從本科、碩士到博士,一路循著植物方向讀下來,現在大學教書也是植物學。一邊教學科研,業餘時間就做科普。顧有容一直想做的事情,是能夠講述植物背後的故事。比如它名稱的由來有什麼故事?植物自身生存和演化的故事?以及它如何和生存環境中的其他東西發生關係?植物不僅僅是是一個名字,還有其背後更加豐滿的形象和故事,這樣大眾也更加容易關注到它們。

開直播、愛得瑟,“植物人”顧有容通過短視頻“破圈”

顧老師現在正在做樣的事。抖音賬號@講植物的顧有容 都講了什麼:居然有種蟲依賴有毒的夾竹桃人而生!秋海棠在中國文化裡有“斷腸草”的別稱;菠蘿蜜外殼上每一塊小小的凸起都是一朵雌花;顧老師甚至還冒著大雨在雲南熱帶雨林講解閉鞘姜……視頻中,雨打在葉子上聲響清晰,有粉絲在視頻下留言:“就憑這麼大的雨,果斷關注了。”


從吃入手,生活處處皆是“植物學”


當然,顧老師也絕對不總是個正經講科普的人,兩三句後那個“科學家”的身份就得破功。在@講植物的顧有容 抖音賬號上,會發現大量講解水果的短視頻。比如傳說中的手撕菠蘿,為什麼能手撕呢?顧老師說,這並不是什麼轉基因技術,而是傳統育種技術的產物;吃蘋果削不削皮?不管哪種吃法其實大家都沒搞懂蘋果的皮在什麼位置;還有各種新奇的芒果品種,在冬天其實也可以吃到枇杷,春見又是怎麼培育的?


發佈在自己抖音上的短視頻,顧老師解釋自己隨性慣了,去到哪裡就講哪裡的植物,家裡買了什麼就講什麼水果,生活、工作中處處都是科普創作的素材。顧老師還進一步解釋到,植物學傳播不像動物,沒有眼睛、鼻子、嘴巴,很難引起人們的共情,這也是公眾普遍對植物漠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顧有容找到解決辦法,就是選擇那些和公眾關注的話題,和植物最相關的就是吃了,顧老師笑著說,“這可能是知識傳播最有效的途徑了。”在顧老師的短視頻裡,也不是隨便測評水果好吃難吃,而是在講吃的過程中帶著知識。粉絲看到這些知識,能夠關注到短視頻中的不同角度,能夠認可視頻中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顧有容覺得自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開直播、愛得瑟,“植物人”顧有容通過短視頻“破圈”

香蕉該正著擺還是扣著擺?除非你生活在香蕉產區,一般我們吃到的所有香蕉都是人工催熟的,因為自然成熟的香蕉根本沒辦法長途運輸。顧老師說,吃不完的香蕉不應該放在冰箱裡,因為香蕉是熱帶水果,在低於8℃的環境裡就很容易被凍傷。顧老師還補充到,香蕉最好不要正著擺,香蕉成熟後自身的重量就會把果皮和果肉壓傷,這也會加速香蕉變質。所以香蕉應該扣著放,讓香蕉自身的重量壓在果柄和尾巴不重要的部位上。當然,你也可以把香蕉吊起來,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顧老師說,相較於通過圖文的形式,現在通過短視頻形式進行知識科普,能夠更容易讓人關注到。像抖音短視頻平臺,能夠更好呈現科普交流的過程,能夠有讓圍觀的粉絲看到更多的知識點,也更容易喚起粉絲們對植物知識的興趣,在傳播和觀眾接受的效率上也更高。


戶外開直播,邊走邊講花草故事


@講植物的顧有容 還經常在抖音上通過直播的方式,和粉絲們進行更直接的知識科普。前一段時間,還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元裡,和大家邊走邊講花花草草的神奇故事。


顧老師說,“從知識分享這個角度來講的話,直播這種形式的及時反饋對於分享者的激勵還是非常直接的。”主播可以隨時從粉絲互動中看到,大家們關注的興趣點,可以自由及時地做出反饋。而且在直播過程中,顧老師更願意嘮家常的形式,和大家分享聊天,腦子裡的知識點想到什麼講什麼,也不用擔心冷場。自己也不用像平常跟學生講課那樣,保持一臉嚴肅樣,自己反倒樂得個輕鬆自在。

開直播、愛得瑟,“植物人”顧有容通過短視頻“破圈”

另外一點,像植物學科普,在戶外邊走邊直播,能讓大家看到更直觀的實物,而不僅僅是在室內以PPT的形式呈現,在知識科普的效果上也會更好。


這樣的直播分享,未來也許會在西北沙漠,在西南雨林。早先每年有大半的時間都在戶外科考,現在因為大學授課和家庭的原因,每年只有一個多月在外科考。顧有容說,如果有機會,@講植物的顧有容 今後也會發布更多在戶外的直播分享。


採訪中顧老師還自嘲,“你知道我們這些讀書人都有些臭毛病,就是喜歡得瑟。”做科學傳播這麼多年,科學傳播說到底也是一種傳播,總歸是要有足夠大的影響力,有足夠大的傳播面,然後才能被更多人看到。通過短視頻這種形式,讓鮮少被人問津的植物學科普成功“破圈”,對學科傳播本身來講,這也算是功德一件。


對於在抖音上搞科普這件事,顧老師也看得很透徹。短視頻這種形式,能夠更容易被人關注和理解,既擴大了學科知識的影響力,同時也能在抖音這樣的平臺上挖掘更廣泛的受眾人群。科普本身雖然屬於垂直的領域,但如果自己僅僅滿足於小圈子裡的自嗨,其實也沒有太大意義。作為教師,除了面向自己的學生,在更廣泛的公眾媒介上,面對更廣泛的人群,進行知識傳播,這本身就是一種更有價值的事情。


雖然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之外,再擠出這份公眾科普的時間和激情實屬不易,而且在崇尚研究論文的學術圈也並不討喜。“但自己能夠找到價值又願意為之付出,這就是一件值得長期投入的事情”,顧有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