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飞村

羌族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羌山儿女握住了生活与远方

走进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飞村

俯瞰牛飞村

平武县的清漪江两岸是羌族的聚居地,九环公路和清漪江交接地带的平通镇牛飞村走马羌寨,密密麻麻地建起了大片的羌家碉楼。牛飞村,正是国家民委最近命名的595个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近日,记者来到牛飞村采访,羌绣、羊头、碉楼等羌风羌貌扑面而来……

走进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飞村

沈艳燕在牛飞村里指导体验羌绣的游客

碉楼石塔下的秘密 灰石青瓦诉援建情

从绵阳驱车约一小时,经过绵江公路驶入九环东线路上时,汽车就从涪江冲积扇平原进入龙门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暮春时节,绕着涪江支流清漪江(平通河)边的公路往山里驶去时,一辆辆载重大货车也接二连三地从身边驶过,忙碌着复工复产。

进入平通镇地界已是中午,天空放晴。行不多远,眼前蓦然现出一座顶着牛角形状的宽阔拱门。拱门上方挂着的黑色牌匾上,“牛飞村”三字映入眼帘。拱门后面,是一座石桥,石桥后面则是羌族风貌的民房,以及云雾迷蒙的青山……下车看到桥头的羌式小碉楼,三面都有壁画,多是反映羌族人劳动生活的场面,基座上刻着汉字:古时有神牛飞临此地,危害百姓,后被神仙收服,并在此建牛飞寺,该寺后来被毁;“走马”二字来自此地的战略要道“走马岭”。

进入牛飞村,要经过横跨清漪江的那座桥,正对着石桥的是一座黑石碉楼,上刻“走马羌寨”大字。碉楼的前面是一棵古树根,2008年汶川地震后,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视察经过这里,指着树根说“这就是根基啊”,故将这棵树根称为“根基”。如今这里修建有被一座方鼎状凉亭,护住古树根,上刻“根基”二字。走在牛飞村里,仿佛进入青石砌成的石头城,从脚上踏的石板地面,到包裹房子外墙的青灰色石片,再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的石雕羊头……所有的一切都与石头有关。

漫步在羌寨里,一座五层石塔吸人眼球。最底层的拱门上面还刻着四个字“勿忘此恩”。据了解,牛飞村是由2018年汶川地震后河北省邯郸市援建的灾后集中重建村,新建建筑风貌以羌族特色为主。“吃水不忘掘井人。如今,牛飞村经过12年的重建和发展,更加生机盎然,当地人民十分感念当年河北人民的雪中送炭的援建之情。

走进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飞村

走马羌寨

绣楼藏身半山腰 千针万线绣出好生活

午后的牛飞村已笼罩在明媚的春色中。一辆装有活鸡的小货车驶进村头,随着“买土鸡”的吆喝声响起,很快就有羌家妇女停下手中的羌绣活,聚拢在车前选购。还不时能看到一些寨子里的村民或是抱着幼童散步,有两个小男孩一见到记者的相机端起,立即就对着镜头摆起可爱的“POSS”,入目之景皆一片祥和。

不远处,身穿鲜艳民族服饰的羌寨女主人沈艳燕走过来,跟在她身后的还有一群也换上了羌族服饰的游客,沈艳燕带他们去山下采新茶。沈艳燕说,采茶节已是走马羌寨的特色文化节目。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来采茶的外地游客很少,但自家种的茶叶还得采摘回来。而往年此时,到走马羌寨里来体验的外地游客很多,采下的新茶也很快销售出去。近年来,随着牛飞村大力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到这处羌寨旅游,并加入到当地羌民的民俗活动中来,和当地人民一起载歌载舞、每个季节都有民族风情浓郁的节庆活动,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在牛飞村,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产品当属羌绣,还有游客在绣楼里端坐,静静地体验古朴而美好的羌绣。牛飞村里的羌绣是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目前已建立起羌绣产业园,依托“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现有专家、技术骨干、绣娘上千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绣坊+绣娘”的链接机制运营。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希望能让羌绣插上翅膀,从羌寨飞进千家万户。沈艳燕说,她生长在平武县的清漪江边,年少时外出绵阳工作,在地震后返乡做羌绣及文旅融合,沈艳燕及当地绣娘做的羌绣产品获奖无数,声名远播。如今,集羌族文化研究、羌绣传承与研习、羌族歌舞与民俗的展示于一体的羌绣产业园,已经建设完毕并开园。力求将牛飞村寨打造成羌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特色村寨,让羌族与羌绣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沈艳燕说:“我们是从汶川地震中走出来的儿女,我们懂得感恩,我们拿起针线缝补创伤,把无疆大爱传承,用一针一线绣出美丽家园……”

走进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飞村

通往牛飞村桥上的石牛

羌寨掩隐山林间 诗与远方日子好

继续往前,见有的村民在山坡新建木楼,有的村民在村医室里聊天。爬过一段小坡,前面豁然开朗,依山而建的木石羌寨映入眼帘,有外地来的游客停车在旁边的空地里,走下来,饶有兴趣地在那些装饰着红色文化的墙下拍照。寨子的主人任潮涌长着络腮胡,看起来颇有几分英武之气,他说:“几十年前,红军曾在走马岭驻扎过,很有底蕴。几年前,我从豆叩乡来到这里流转山林,修起了走马羌寨,做民俗文化及红色旅游接待等。”不远处,来自绵阳市一医院的职工们在此开展党建教育活动,有的人还穿上了仿制的红军服饰。

走马羌寨位于牛飞村的西南角,小车可以沿着山坡路一直开到寨子中心——戏台前面的一个空地。以此为中心,寨子里的10多栋木楼沿着山势依次展开,分别有“转角楼”、“四合院”,羌绣教室、茶楼、餐厅等。在这里,入眼的尽是瓦片房顶、树皮墙、石子地面,一拐角就是随意栽种的花草,每一块石头都透出质朴感。清漪江就在下方,沿着村子向前向后延伸,河水轻声流动,就像春天沙沙夜雨声传来。

近年来,牛飞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羌文化传承为核心,农户自愿改建农家乐,将农家乐转型为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旅游接待、餐饮住宿,带动周边农户农产品展销促增收,同时还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吸纳有劳动能力农户入社务工获得务工收入。(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文/图)

走进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飞村

编辑:郭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