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築綠色屏障 育綠水青山

甘州:築綠色屏障 育綠水青山

植樹造林

造林綠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甘州區龍渠鄉把開展生態造林作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舉措和核心內容,與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等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工作,構築綠色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龍渠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植樹造林綠化工作開局良好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風拂面,陽光煦暖,田野上到處萌動著萬物復甦的生命力。

4月8日,甘州區龍渠鄉西梅產業園人頭攢動,紅旗招展,鄉村幹部、學校教師、黨員群眾、公益性崗位人員150餘人揮鎬揚鍬,投入到春季植樹造林大會戰中。4月21日,在甘州區龍渠鄉新勝村六社退耕還林植樹現場,黨員幹部個個熱情高漲、幹勁十足,大家一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挖坑、扶樹、培土……每道工序有條不紊,到處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今年,該鄉依託“紅色文化風情鎮”和“黑河生態帶”建設,加大綠化造林力度,努力打造具有龍渠地域特色的生態示範帶。對鄉集鎮、龍渠烈士陵園、龍渠會議遺址、紅色風情線沿線、張鶯公路沿線等重點區域實施標準化綠化美化,栽植野刺玫、丁香、連翹等花卉苗木,並與各村簽訂管護協議,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責權明晰,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確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至目前,全鄉已成片造林580畝,栽植特色經濟林600畝,農田林網120畝,綠化美化通道21公里,栽植各類花卉、樹種苗木42000餘株。

甘州:築綠色屏障 育綠水青山

杏花

科學規劃繪就“綠色龍渠”藍圖

造林綠化是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龍渠的先決條件,是發展綠色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算好生態賬,打響綠色牌,繼續建設綠色龍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鄉黨委、政府為全鄉人民規劃的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康莊大道。建設美麗龍渠,鄉村是極其重要的一環。2020年,該鄉緊扣“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理念,緊盯生態造林示範建設,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做到產業園、道路、小區“三位一體”,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合一”,推動全鄉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同時,在各村選擇主幹道等地段著力打造300-500米的綠化美化樣版路段,每個村高標準打造至少1-2個美化示範社,每社10-15戶美化示範戶,統一模式,提高標準,讓植綠、愛綠、興綠、護綠成為全鄉人民的自覺行動,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群眾思想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答卷成績亮眼

生態文明要建設好,首先要讓綠色成為遍佈整個龍渠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而造林綠化工作則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衡量標準。龍渠鄉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突出抓好黑河灘生態修復胡楊林營造,促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良性發展,恢復黑河林水相依的自然生態體系,加大黑河沿岸造林綠化力度,進一步提升黑河流域生態功能和景觀水平。同時,把造林綠化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按照適地適樹、發揮優勢、集中連片、穩步推進的原則,大力支持頭閘村500畝西梅產業園、木籠壩村600畝早酥梨建設項目,探索實行以果養綠、以果養林的造林綠化新模式。

近年來,該鄉通過宣傳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共完成植樹造林任務8000多畝,綠色答卷成績亮眼。

綠色理念厚植生態文明意識

多植一棵樹就能為一片土地多增添一抹綠色,多造一片林就能為子孫後代多留下一筆生態財產。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美化鄉村,還可以起到擴大森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的作用,全體黨員幹部、群眾身體力行、積極參與,不吝辛苦,在田野間揮灑汗水,為打造生態宜居的“紅色文化風情鎮”貢獻著力量。

退耕還林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涉及廣大農戶的切身利益。該鄉積極做好政策宣傳,讓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戶曉,提高廣大群眾對退耕還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群眾生態文明意識和水平,調動廣大農戶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退耕林地的撫育管護成為農戶的自覺行為,完成涉及水源村23.8畝、木籠壩村50畝、新勝村183畝的補植補造工作。同時,認真分析造成目前種植成活率低,難以見到效益的原因,找準問題根源所在,總結經驗,切實加以解決,確保退耕還林穩步實施。

肥沃的土地放飛收穫的夢想,生機盎然的綠色田野寄託參天的希望,龍渠鄉用一片濃蔭把美好的前景書寫,一樹綠葉把繁茂的快樂播撒。涓涓細流匯大海,跬步千里鑄輝煌,鄉黨委、政府將繼續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厚植綠色發展意識,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紅色聖地、綠色家園,努力讓美麗鄉村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通訊員 張雪梅 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