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是那件从四万卖到三千万

“ 非常时期,再多的钱再大的房,你也只能宅家无聊的发呆,而收藏人一家正在快乐地欣赏把玩,你收藏了数字而他却藏了文化”---禅古茶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能遇到一些社会变化的转折点,

往远了说,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

往近了说有世界大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等。

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平均20年到25年会出现一个转折期,能顺应转折期潮流的人就会获得成功。

我们今天要说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就是在收藏领域顺应了时代变迁潮流的这样一个人。

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是那件从四万卖到三千万

马未都的一生也是走过很多弯路的,当过工人,当过编辑,卖过中药。

1976年,马未都先生21岁,正是放手做事的年纪。

1980年到1990年,马未都从25岁到35岁,在他的采访中他这样评价自己这十年:这是我狂收暴敛的十年。

这十年古董价格长时间处于谷底,没有什么起伏。

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写一篇小说能买好多碗,而现在,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

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是那件从四万卖到三千万

刚接触收藏的时候,他也什么都不懂,他的很多古董知识和交易的行规都是在北京一个摆地摊卖古董的跳蚤市场那里学来的。

那些摆摊的人知识图个将本求利,只要出价比进价高就能卖。

而且他们卖的东西每天都不一样,

因此,马未都学到很多实用的收藏鉴赏的知识。

在采访中他回忆起自己以前一次买古董的经历,至今还是心中的遗憾。

以前有很多古董是散落在民间的,但是主顾自己一般不清楚东西的价值,

而且鱼龙混杂,因此有很多人就走街串巷类似于收破烂去收这些老旧东西。

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是那件从四万卖到三千万

马未都那时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脸皮儿薄,不好意思跟人上街收破烂。

但他知道通县的古董特别多,因为过去通县是北京货运终点,

很多黄花梨家具在苏州做好,通过运河运到通州,这里就成了家具集散地,

卖不掉的库底子就自己留着用了。

喝街也有喝出宝贝的。

有一次,几个农民喝出一个永乐年间的罐子,喝出来的是几十块钱,转手就是4万元。

一个古董贩子大半夜给马未都打电话,马未都不想去,

但又很动心,反正从东四十二条到灯市口也不远,便骑着自行车去了。

沿途马未都发现满街都是警察,等见到那个罐子,发现的确是真的。

那几个农民说要买当晚结账,“4万元当然是便宜的,我倒是有钱,但是是港币,农民一听港币不要。

都下半夜1点多了,那也不能等天亮,我给换汇的打电话,叫他半夜来,他要点高点,我说成高点就高点。

我记得特清楚,当时在路灯下换成人民币,都两三点了,一帮农民数钱。

路上不全都是警察吗?

我就不敢拿那罐子回家,骑一自行车后面背一大青花罐子,警察肯定得让我靠边,当倒卖文物给扣了。

那天到家都三四点了,上午我一睁眼脑袋嗡地一下,坏了,这贩子备不住把东西拿去卖了。

果然,3点多我一走他就又联系别的买家,早上8点多就给卖了,卖了12万元。

早上他拿着4万块来还我,说我这回真赚了不少钱,

但我还欠人家好多债,我以后赚了大钱再分您,转身走了。

我等于是白忙活一晚上,把港币变成人民币,什么事都没我的”。

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是那件从四万卖到三千万

更令人难过的是,秋天在苏富比,这个罐子卖了200多万港币,

2005年,这个罐子再次出现,卖了3000多万港币。

这个罐子从35块涨到3000多万,成为了他心中最大的憾事。

马未都浅谈收藏致富:那件罐子从四万卖到三千万,是一生的遗憾。

作为一个收藏家,跟藏品失之交臂的情况屡屡发生,或是因为买不起,或是因为买得起却没买。

这样的憾事对于马先生来说真是一抓一大把。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是那件从四万卖到三千万


去伪存真 净化收藏 艺术源于生活


(图文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清江晚吟”。谢谢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