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让我去办一所大学吧!”

1954年,时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匡亚明再一次向组织上请求。他已经反复表达过,希望此生能为新中国的教育做一点事情。

此前,匡亚明并没有来过东北,他是典型的南方人,190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在晚清残景中安然寂静的村落。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1955年5月,正是长春微风吹面不寒、绿叶刚刚从枝头冒芽的好时节。特别是在那幽深的街巷当中,行行杏花开出粉红色的花朵,让这座北方的城市忽然艳丽起来。在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气息的美好春光里,身材高大、额头宽阔的匡亚明来到了位于解放大路北侧、斯大林大街(注:今人民大街)西侧的东北人民大学校园,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刚来到学校,他就在一次全校大会上直言不讳:“学校没有校长可以,没有教授就办不成。标志一所大学的水平,是教授的数量与学术水平。”


立志要“办一个像样大学”的匡亚明首先想到的是“像样子的老师”,雄心勃勃的他把眼光立即对准了北京,他要挖一挖北京的墙角。于省吾就是他发现的一块藏在京城的价值连城的“美玉”。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学子云集,鸿儒荟萃


在匡亚明老校长任职期间,吉林大学被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从此,这所校史只有15年、建成综合大学不过9年的新兴学府,开始跻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骨干”行列。在匡亚明老校长带领下,校领导班子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一批有着深厚学养的大家先后来校执教。除一代宗师于省吾外,还有著名先秦历史学家金景芳,以及当代著名诗人、古典文学及文艺理论家张松如(公木),文学家冯文炳、蒋善国,法学家马起,经济学家关梦觉,古汉语专家霍玉厚,外国语言专家王长新、王琨,数学家王湘浩、王柔怀、孙以丰,再加上唐敖庆等人,“一时间东北人大可谓是八方学子云集,硕学鸿儒荟萃。”

01

大师生平


匡亚明,1906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匡村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匡亚明曾先后任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中共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及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1929年曾被中共特科红队误认为是叛徒而遭枪击,子弹从口中射入,穿过脖颈险而未死,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而坚强不屈,1937年被营救出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78年,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起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3年5月15日匡亚明先生与刘丹(浙大名誉校长)、李曙森(天大名誉校长)、屈伯川(大连工学院名誉校长)联合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中央重点投资,加速建设50所左右重点大学,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835建言”),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赞同。1991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匡亚明先生曾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02

大师贡献

1

广邀名师

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


“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也。如果学校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匡亚明深谙此理,他在吉林大学工作八年延聘招募了众多一流学术大师。


匡亚明曾三次登门聘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并以非凡的胆识向他承诺不必参加学校政治学习,有感于此于省吾教授从教几十年诲人不倦,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坚持指导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著名古文字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匡亚明在与吉林省图书馆协商后,将当代诗人张松如请到学校任教。匡亚明为了迅速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于1956年9月聘请苏联物理学专家莫罗佐夫任校长顾问,化学专家费立波夫等到吉林大学工作;聘请波谱专家王天眷、美学专家朱光潜等学者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一时间吉林大学硕学鸿儒科研专家集聚一堂。


求贤轶闻

三顾频频诉理念,几番顾虑仍犹豫。

政治特例也应允,二话不说行装具。


最初,于省吾对外的身份是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但基本是闲职,平常并无太多事项可做,大量时间就是在家中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

然而,面对匡亚明来到家里对他做出的邀请,于省吾却礼貌地拒绝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过往的东西更加情有独衷,他的世界是令人陶醉的甲骨文,是美妙绝伦的金文,是浩如烟海的古籍,是精美细腻的古代器物。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繁花落尽,他并不期望人生再有什么转折。

但匡亚明不气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他带上主管人事和组织工作的副校长佟冬去北京,直奔于省吾的家,目的非常明确,还是要请他出山。匡亚明把自己到东北办大学的所思所想一股脑儿全都告诉于省吾,与他真诚交流自己的教育主张。于省吾静静地听着,有时也热烈地回应,并对他的思考给予肯定。但遇到决定去留的紧要关头,于省吾总是有节制地把话收回来。一次长谈结束了,匡亚明再一次失望地离开了于省吾的家。

让于省吾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匡亚明又来了。仍然是那个劲儿头,仍然把东北描绘得像花儿一样好,仍然反复告诉于省吾,那里对于他情有独衷的事物的研究都可以得到满足,甚至会更加深入,而且也许,那里的天空会让于省吾觉得更加广阔,阳光更加明媚,风吹得更加温婉。于省吾被眼前这位校长感动了,这可是像当年刘备请诸葛孔明出山一样,三顾茅庐啊。

终于,于省吾对匡亚明说出了犹豫多时的话,那也是他担心的事儿,用现在的话说,是几条他去东北应聘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是最不可能被接受的:不参加政治学习。这有似于偏居岭南的陈寅恪面对来自北京的邀请时说出的话,而北京拒绝了陈寅恪。

“没问题!”

谁能想到,从匡亚明嘴里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话!

于省吾二话不说,打点行装,奔赴东北。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2

教育思想


匡亚明主张对大学生既要用主要时间加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和创新能力。他提倡安排教授和有教学经验的讲师为大学生开基础课,提倡讲究教学法,开展公开观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匡亚明率先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广。


匡亚明还鼓励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实行学分制,建立优秀生、优秀班级和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提倡培养重点尖子生。这些举措在校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治学成就


匡亚明在治学方面,高瞻远瞩,态度严谨,著述颇丰。其教育论著《匡亚明教育文选》,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著有《孔子评传》。他晚年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立命求索,固本开源——匡亚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