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源自丨百度文庫

整理丨豆丁施工


01

柱鋼筋綁紮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柱筋綁紮→安裝柱筋定位卡具→平臺混凝土澆築→拆除定位卡具→套柱箍筋→柱主筋連接→綁紮豎向受力筋→畫箍筋控制線→箍筋綁紮→保護層設置

操作要點:

1、定位卡具製作:柱鋼筋綁紮前,根據柱主筋間距,製作鋼筋卡具。卡具固定筋採用φ14 鋼筋、限位筋採用φ6 鋼筋,限位筋間距為柱主筋直徑+10mm。主筋定位卡製作完成後,塗刷黃色油漆標示。

2、柱筋綁紮:根據鋼筋位置線校正板面上部預留柱筋,吊裝綁紮柱筋。

3、柱筋定位卡具放置:按照圖紙要求綁紮好柱鋼筋。綁紮成型後,在距樓面標高上 20cm 處安裝定位卡具,並與主筋綁紮牢固。

4、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後立柱子鋼筋(包括採用機械連接或電渣壓力焊連接施工),當採用綁紮搭接連接時,在搭接長度內,綁紮不少於 3 個,綁扣要向柱中心。如果柱子主筋採用光圓鋼筋搭接時,角部彎鉤應與模板成 45 度,中間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 90 度。

5、豎向受力鋼筋連接:柱主筋≥Φ16mm 採用直螺紋套筒機械連接,Φ12mm、Φ14mm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考慮電渣壓力焊連接或者鋼筋綁紮搭接連接,

6、畫箍筋間距線:在立好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畫箍筋間距線,第一根箍筋距離樓面一般為 50mm。

7、柱箍筋綁紮:

1)按已畫好的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綁紮,宜採用纏扣綁紮。

2)箍筋的接頭(彎鉤疊合處)應交錯佈置在四角縱向鋼筋上;箍筋轉角與縱向鋼筋交叉點均應扎牢(箍筋平直部分與縱向鋼筋交叉點可間隔扎牢),綁紮鋼筋時,綁扣相互間應成八字形。箍筋與主筋要垂直。

3)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佈置,並綁紮牢固;箍筋閉合處處與柱主筋搭接區時,箍筋彎鉤應設平直段,保證箍筋與主筋貼合;箍筋應儘量錯開直螺紋套筒連接區域。

4)如箍筋採用 90 度搭接,搭接處應焊接,焊縫長度單面焊縫不小於 5d。

5)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長度及加密區內箍筋間距應符合設計圖紙要求,如設計要求箍筋設拉筋時,拉筋應鉤在箍筋和主筋結合部。

6)下層柱的鋼筋露出樓面部分,在距樓面以上 50cm 處宜用工具式柱箍將其收進一個柱筋直徑,以便上層柱的鋼筋搭接。當柱截面有變化時,其下層柱鋼筋的露出部分,必須在綁紮梁的鋼筋之前,先行收縮準確。

8、保護層設置:保護層墊塊應綁在柱縱向鋼筋外皮上,使用水泥砂漿墊塊、塑料卡,間距控制在1000mm 左右以保證主筋保護層厚度尺寸正確。

9、柱筋綁紮後,不得攀爬。在混凝土面以上 500mm 範圍內主筋採用塑料薄膜纏繞,減少混凝土對主筋的汙染,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壓光時將塑料薄膜清理乾淨,並將鋼筋周邊混凝土抹壓密實。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鋼筋進場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等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力學性能檢驗,其質量必須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2、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施工圖紙及規範的規定,如有變更,需辦理設計變更文件。

3、箍筋末端應彎成 135°,平直部分長度為 10d。

4、層高超過 4m 時,搭架子進行綁紮,並採取措施固定鋼筋,防止柱鋼筋骨架不垂直。

5、鋼筋的隱蔽驗收應符合《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等相關要求。

6、柱筋定位卡加工尺寸必須嚴格按照柱主筋間距及柱主筋直徑加工,主筋允許偏差±5mm。嚴格控制定位卡安裝位置,避免過高不牢靠及過低澆築混凝土後不易取出。定位卡的表面清潔,無鏽蝕、缺陷、油汙。


02

剪力牆鋼筋綁紮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立 2~4 根豎筋→畫水平筋間距→綁定位橫筋→綁其餘筋、豎筋→預留洞設置→預留洞附加筋

操作要點:

1、牆鋼筋的綁紮,應在模板安裝前進行。

2、將豎筋與下層伸出的搭接筋綁紮,在豎筋上畫好水平筋分檔標誌,在下部及齊胸處綁兩根橫筋定位,並在橫筋上畫好豎筋分檔標誌,接著綁其餘豎筋,最後再綁橫筋。橫筋在豎筋裡面或外面應符合設計要求。鋼筋的彎鉤應朝向混凝土內。

3、剪力牆筋應逐點綁紮,雙排鋼筋之間應綁拉筋或支撐筋,可用直徑 6~10mm 的鋼筋製成,其縱橫間距不大於 60mm,鋼筋外皮綁紮墊塊或用塑料卡。

4、剪力牆與框架柱連接處,剪力牆的水平橫筋應錨固到框架柱內,其錨固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如先澆築柱混凝土後綁剪力牆筋時,柱內要預留連接筋或柱內預埋鐵件,待柱拆模綁牆筋時作為連接用。其預留長度應符合設計或規範的規定。

5、剪力牆水平筋在兩端頭、轉角、十字節點、連梁等部位的錨固長度以及洞口周圍加固筋等,均應符合設計抗震要求。牆體鋼筋從樓板面或暗柱邊起步距離為 50mm。

6、梯子筋、F 卡頂模棍長度為:牆厚-2mm,採用切割鋸切割,頂模棍兩端塗防鏽漆。

7、預留洞處牆筋切割或調整應規範,按設計圖紙和規範要求設置附加筋,固定預留洞盒鋼筋不允許焊接主筋固定。合模後對伸出的豎向鋼筋應進行修整,宜在模板上口上 200mm 左右綁一道水平梯子筋定位,澆築混凝土時應有專人看管,澆築後再次調整以保證鋼筋位置的準確。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鋼筋進場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等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力學性能及重量偏差檢驗,其質量必須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2、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施工圖紙及規範的規定,如有變更,需辦理設計變更文件。

3、鋼筋的表面清潔,無鏽蝕、缺陷、油汙。鋼筋綁紮牢固,不得有鬆動、移位現象。


03

梁板鋼筋綁紮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1、梁鋼筋綁紮工藝流程

1)模內綁紮:畫主次梁箍筋間距→放主樑次梁箍筋→穿主樑底層縱筋及彎起筋→穿次梁底層縱筋並與箍筋固定→穿主樑上層縱向架立筋→按箍筋間距綁紮→穿次樑上層縱向鋼筋→按箍筋間距綁紮

2)模外綁紮(先在梁模板上口綁紮成型後再入模內):畫箍筋間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鋪橫杆數根→在橫杆上畫放箍筋→穿主樑下層縱筋→穿次梁下層鋼筋→穿主樑上層鋼筋→按箍筋間距綁紮→穿次樑上層縱向鋼筋→按箍筋間距綁紮→抽出橫杆落骨架於模板內

2、板鋼筋安裝工藝流程

清理模板→模板上畫線→綁板下受力筋→綁負彎矩鋼筋

操作要點:

1、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2、先穿主樑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紮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3、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樑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

4、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紮。箍筋的接頭(彎鉤疊合處)應交錯佈置在兩根架立鋼筋上,其餘同柱。

5、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綁紮,箍筋彎鉤為 135 度,平直部分長度為 10d,如做成封閉箍時,單面焊縫長度為 5d。

6、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 50mm 處。梁端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

7、板、次梁與主樑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的鋼筋居中,主樑的鋼筋在下;當有圈樑或墊梁時,主樑的鋼筋在上。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縱向受力鋼筋採用雙層排列時,兩排鋼筋之間應墊以直徑≥25mm 的短鋼筋,以保持其設計距離。梁筋的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 10 倍。

8、框架節點處鋼筋穿插十分稠密時,應特別注意梁頂面主筋間的淨距要有 30mm 或主筋 1.5d,以利澆築混凝土。梁板鋼筋綁紮時應防止水電管線將鋼筋抬起或壓下。

9、梁鋼筋的綁紮與模板安裝之間的配合關係:梁的高度較小時,梁的鋼筋架空在梁頂上綁紮,然後再落位;梁的高度較大(≥1.2m)時,梁的鋼筋宜在梁底模上綁紮,其兩側模或一側模後裝。

10、板鋼筋安裝前,清理模板上面的雜物,並按主筋、分佈筋間距在模板上彈出位置線,按彈好的線,先擺放受力主筋、後放分佈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等及時配合安裝。在現澆板中有板帶梁時,應先綁板帶梁鋼筋,再擺放板鋼筋。

11、底板筋一般先鋪設短向鋼筋,後鋪設長向鋼筋,雙向板應滿扣綁紮,下層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不得小於 5d,並伸至梁中心線,上層鋼筋伸入支座必須滿足錨固要求。板面層筋綁紮方式與底筋相反,板麵筋搭接應錯開支座位置,在跨中搭接。

12、綁紮板筋時一般用順扣或八字扣,除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應全部綁紮外,其餘各點可交錯綁紮(雙向板相交點須全部綁紮)。如板為雙層鋼筋,兩層筋之間須加鋼筋馬凳,以確保上部鋼筋的位置。負彎矩鋼筋每個相交點均要綁紮。

13、板鋼筋的下面墊好砂漿墊塊,一般間距 1.5m。墊塊的厚度等於保護層厚度,並滿足設計要求;鋼筋搭接長度與搭接位置的要求符合規定。

14、板筋上下層鋼筋之間應設置相應的定位件以固定鋼筋的位置,設置間距根據板厚在施工方案中必須加以明確。板鋼筋綁紮後儘量避免踩踏,主通道部位設置跳板。

15、住宅工程的欄板可採用帶定位卡的鋼筋馬凳對樓板上層鋼筋和欄板主筋定位,長度可以與欄板通長,施工時,將定位筋放置在陽臺樓板內外側雙排筋之間。

16、梁二排鋼筋固定技術措施

1)一、二排縱筋之間的淨距不小於 25mm 和一排縱筋直徑的較大者。如箍筋彎勾阻擋二排縱筋位置,應按下圖所示處理。

2)分隔筋直徑不小於 25mm 和縱筋直徑的較大者,一、二排縱筋與分隔筋三者必須靠緊,用粗鐵絲綁紮。

3)梁面第一分隔筋距支座 0.5m 處設置,以後每增加 3m 設一處,同一面縱筋每跨不少於 2 處。

4)梁底第一分隔筋距支座 1.5m 處設置,以後每增加 3m 設一處,每跨不少於 2 處。

17、框架樑、柱箍筋應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樑、柱箍筋應制作 135°彎頭;當梁、柱縱筋較密,無法制作 135°彎頭時,應做成焊接封閉環式箍筋,不得焊傷箍筋。

2)樑柱節點箍筋必須按設計要求的間距加密箍筋。當現場安裝有困難時,可在柱每側設置不少於 1根ф12 鋼筋段與節點箍筋點焊製成鋼筋籠,隨綁紮後的梁筋一齊下沉至設計位置,如右圖所示。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鋼筋進場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等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力學性能及重量偏差檢驗,其質量必須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2、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施工圖紙及規範的規定,如有變更,需辦理設計變更文件。鋼筋下料準確,鋼筋加工規範規範、準確,成品符合鋼筋加工允許偏差。

3、錨固長度、搭接長度、接頭錯開符合要求。鋼筋網片順直,不得打彎,間距排距準確。

4、上鐵的彎鉤朝下,下鐵彎鉤朝上,光圓鋼筋彎鉤 180°;附筋端頭平齊,鉤朝下;搭接頭綁紮方法正確,綁扣結實,無鬆釦、跳扣。保護層厚度應準確。

5、次梁箍筋要與次梁主筋貼合。主次梁交接處,要嚴控截面尺寸。


04

電渣壓力焊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檢查鋼筋質量→檢查焊接設備→校正鋼筋垂直鋼筋→固定焊接夾具→裝焊劑→接通電源→引弧→穩壓→加壓頂鍛保溫→收集剩餘焊劑、拆除夾具→打掉熔渣、檢查焊接接頭質量

操作要點:

1、焊機容量選擇:電渣壓力焊可採用交流或直流焊接電源,焊機容量應根據所焊鋼筋直徑選定。一般32 直徑及以下的鋼筋焊接時,可採用容量為 600A 的焊接電源;32 直徑及以上的鋼筋焊接時,應採用容量為 1000A 的焊接電源。

2、確定焊接參數:鋼筋焊接前,應根據鋼筋牌號、直徑、接頭形式和焊接位置選擇適宜的焊接參數。電渣壓力焊焊接參數包括焊接電流、電壓和通電時間三個主要方面。

3、鋼筋焊接施工之前,應清除鋼筋或鋼板焊接部位和與電極接觸的鋼筋表面上的鏽斑、油汙、雜物等;鋼筋端部有彎折、扭曲時,應予以矯直或切除。

4、施焊:

1)引弧過程:引弧宜採用鋼絲圈或焊條頭引弧法,亦可採用直接引弧法。

2)電弧過程:引燃電弧後,靠電弧的高溫作用,將鋼筋端頭的凸出部分不斷燒化,同時將接頭周圍的焊劑充分熔化,形成渣池。

3)電渣過程:渣池形成一定的深度後,將上鋼筋緩緩插入渣池中,此時電弧熄滅,進入電渣過程。由於電流直接通過渣池,產生大量的電阻熱,使渣池溫度升到接近 2000 度,將鋼筋端頭迅速均勻地熔化。

4)頂壓過程:當鋼筋端頭達到全截面熔化時,迅速將上鋼筋向下頂壓,將熔化的金屬、熔渣及氧化物等雜質全部擠出結合面,同時切斷電源,施焊過程結束。

5)接頭焊畢,應停歇 20~30s 後,方可回收焊劑和卸下夾具,並敲去渣殼,四周焊包應均勻,凸出鋼筋表面的高度應大於或等於 4mm。

5、焊接缺陷消除:在焊接生產中焊工應進行自檢,當發現偏心、彎折、結合不良、燒傷、夾渣等焊接缺陷時,應查找原因和採取措施,及時清除。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電渣壓力焊接頭應逐個進行外觀檢查。當進行力學性能試驗時,應從每批接頭中原位取樣對比相對錶觀質量較差 3 個試件(以確保該批焊接的整體質量)做拉伸試驗。

2、四周焊包均勻凸出鋼筋表面的高度應大於或等於 4mm。當鋼筋直徑大於 25mm,則不得小於 6mm。

3、鋼筋與電極接觸處,應無燒傷缺陷。

4、接頭處的彎折角不大於 2 度。

5、接頭處的軸線偏移不得不得大於 1mm。

6、外觀檢查不合格的接頭應切除重焊,或採取補強焊接措施。


05

直螺紋套筒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鋼筋下料→滾絲--絲頭檢驗→直螺紋套筒連接

操作要點:

1、根據鋼筋料單採用砂輪切割機對鋼筋切割下料,切口的端面平整並與軸線垂直。

2、要求加工好的鋼筋螺紋的絲頭、牙形、螺距等必須與連接套筒一致,螺牙應無裂紋、無斷牙及其他缺陷,絲頭加工長度為標準型套筒長度的 1/2,及時在套絲端安裝塑料保護帽。

3、套筒連接時,將鋼筋絲頭擰入經型式檢驗合格的連接套筒,用扳手擰緊,使鋼筋絲頭在套筒中央位置相互頂緊,再用扭力扳手校核擰緊力矩,標準型接頭安裝後的外露螺紋不少於一個完整絲扣且不大於兩個完整絲扣。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切割端頭平整、與軸線垂直,絲頭長度公差為+2P,鋼筋連接牢固。

2、控制要點:切割下料、螺紋加工、鋼筋連接。


06

梁板模板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計算梁板下支撐體系並確定施工具體參數→抄平、彈線→支撐架搭設→支柱頭模板→鋪梁底及板模板→拉線、找平(起拱)→支設梁側模→刷塗隔離劑

操作要點:

1、支撐架搭設:支撐架搭設前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支撐體系,並通過計算確定立杆間距、水平杆步距等參數。立杆接長必須採用對接(使用對拉扣件),高度調整宜採用可調底座或可調頂託,可調底座或可調頂託插入鋼管的最小長度必須大於 150mm,頂託伸出立杆長度不得超過 30cm。底層支架應支承在平整堅實的地面上,並在底部加木墊板或混凝土墊塊,確保支架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不會發生下沉。

2、鋪設底模:將加工好的梁底模及板模板放置於支撐架上,梁底模兩邊木方與膠合板結合處,應預留側模位置,粘貼海綿條。隨即根據圖紙設置調節底模標高與軸線,並進行固定。

3、支設側模:側模高度根據圖紙設計確定,龍骨間距不大於 200mm。側模與平臺板與底模結合處加設通長 50mm×100mm木方。側模加固一般採用對拉螺栓,間距一般以 600mm 為宜。

4、支撐要求:梁高≥600mm 時應設置對拉螺栓,對拉螺栓水平間距為 500mm,垂直間距 300mm。梁底模板應設大橫杆及小橫杆。

5、模板起拱:梁跨度≥4m 時,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為跨度的 1~3‰,主次梁交接時,先主樑起拱,後次梁起拱。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夠的強度、剛性,不致發生不允許的下沉和變形;其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須有足夠的支承面積。

2、模板接縫嚴密,不得漏漿,寬度應不大於 2mm。

3、模板與混凝土接觸面應清理乾淨並塗刷模板隔離劑,不得采用影響結構性能或影響裝修施工的隔離劑。

4、梁底要留清掃口,便於梁內垃圾清理。清掃口封堵嚴密,防止出現錯臺或漏漿。


07

牆柱模板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現場加工、製作模板→模板配、排板→現場組拼模板→安裝橫肋→穿對拉螺栓→滿堂腳手架→調整模板的垂直度、平整度→加固模板→混凝土的澆築→拆模→清理碼放模板

操作要點:

1、樓板混凝土施工時,在牆柱根部支設模板處分別用 4m 和 2m 刮槓刮平,並控制好牆柱兩側的標高,標高偏差控制在 2mm 以內,再用鐵抹子找平,支模時加設海綿條,保證模板底部的平整、密實。

2、模板拼縫側面粘海綿條,保證拼縫嚴密。

3、調節頂撐上的可調頂託,用線墜和拉水平通線來控制模板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4、在模板上口放置與鋼筋保護層同厚的通長木條,起到既能控制牆體鋼筋保護層厚度,又能控制牆體混凝土澆築高度的作用。

5、樓梯間牆體及外牆模板為防止其“錯臺”,在外側模板在加工時比樓板面高 100mm,安裝時多出的 100mm。用方木把模板與已澆築完的牆面頂緊。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其支架的支承部分應有足夠支承面積。

2、模板的下口及模板與角模接縫處要嚴實,不得漏漿。模板接縫處,接縫的最大寬度不應超過規定,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乾淨,隔離劑塗刷均勻。


08

樓梯模板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搭設豎向腳手架鋼管→搭設底模縱向鋼管→放置木方→樓梯踏步→綁紮樓梯鋼→綁紮樓梯鋼→模板加固→檢查

操作要點:

1、在綁紮樓梯兩側牆柱鋼筋時,在梯梁兩端牆柱上預留梁窩或鋼筋。

2、搭設豎向腳手架鋼管和水平連繫杆。

3、搭設底模的縱向鋼管,鋼管頂標高為樓梯底標高減去模板及木枋斜向高度。

4、放置木方,其上再鋪樓梯底模。

5、在側牆上用套板畫出踏步位置線。

6、綁紮好樓梯踏步鋼筋,並將踏步鋼筋與踏步分佈筋綁紮牢固。

7、每隔 3 個踏步用對拉螺栓將樓梯底板和踏步模板拉緊固定,對拉螺栓穿在雙腳手管上,壓緊木枋,並套上 PVC 管,便於拆除對拉螺栓。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其支架的支承部分應有足夠支承面積。

2、模板的下口及模板與角模接縫處要嚴實,不得漏漿。模板接縫處,接縫的最大寬度不應超過規定,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乾淨,隔離劑塗刷均勻。


09

坡屋面模板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放出梁軸線及水平線並複核→按屋面坡度找出最低點和最高點拉通線並複核→搭設梁板模支架→安裝梁板底楞或梁卡→安裝梁板底模→梁板底模起拱→安裝梁側模→安裝上下鎖口楞、斜撐楞及腰楞和對拉螺桿→複核梁板模尺寸、位置→與相鄰模板連固

操作要點:

1、 梁模板安裝

1)在柱子上放出軸線﹑梁位置和水平線,釘柱頭模板。

2)梁底模板:按設計標高調整支柱的標高,然後安裝梁底模板,並拉線找平。當梁底板跨度≥4m 時,跨中梁底處應按設計要求起拱,如設計無要求時,起拱高度為梁跨度的 1/1000~3/1000。主次梁交接時,先主樑起拱,後次梁起拱。

3)梁下支柱支承面應滿足承載力要求,並加木墊板或混凝土墊板等有效措施,確保混凝土在澆築過程中不會發生支撐下沉。

4)支撐樓層高度在 4.5m 以下時,應設兩道水平拉桿和剪刀撐,若樓層高度在 4.5m以上時要另行做施工方案。

5)梁側模板:根據墨線安裝梁側模板﹑壓腳板﹑斜撐等。梁側模板製作高度應根據梁高及樓板模板來確定。

6)防止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撓,梁側模漲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樑間,拆除困難的現象。

2、樓面模板安裝

1)根據模板的排列圖架支柱和龍骨。支柱與龍骨的間距,應根據樓板混凝土重量與施工荷載的大小,在模板設計中確定。一般支柱為 800~1200mm,大龍骨間距為 600~1200mm,小龍骨間距為 250~300mm。支柱排列要考慮設置施工通道。

2)採用多層支架支模時,支柱應垂直,上下層支柱應在同一豎向中心線上。各層支柱間的水平拉桿和剪刀撐要認真加強。

3)通線調節支柱的高度,將大龍骨找平,架設小龍骨。

4)鋪模板時可從四周鋪起,在中間收口。樓板模板壓在梁側模時,角位模板應通線釘固。

5)樓面模板鋪完後,應認真檢查支架是否牢固,模板梁面,板面應清掃乾淨。

6)板模板:防止板中部下撓,板底混凝土面不平的現象。

7)若斜屋面坡度大於 30 度採用雙層模板,即綁紮完鋼筋後再封一層模板。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支模時應遵守邊模包底模的原則。

2、梁側模必須有壓腳板,斜撐,拉線通直後將梁側釘固。梁底模板按規定起拱。

3、混凝土澆築前,應將模內清理乾淨,並澆水溼潤。

4、坡屋面安裝時,模板體系的穩定性是施工過程中控制的重點。對於支撐體系,必須搭設滿堂架,剪刀撐每隔 4m 設置一道。對於模板體系,採用將板底木枋用鐵絲綁紮於鋼管上,再將模板用釘子固定於板底木枋即可。板底木枋與與鋼管之間的每一接觸處均需綁紮牢固。

5、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各個節點進行深化設計,尤其是外挑簷口、簷溝等。當坡屋面較緩時(小於 30°)可採用單層模板。


10

廚衛間吊模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定型化模板翻樣子→定型化模板焊接製作→焊接吊模模底部支撐→焊接吊模外側支撐→吊模安裝

操作要點:

1、模板施工按模板翻樣圖進行組合,定型模板採用方鋼拼焊成整體。衛生間吊模模板可整裝整拆,這樣既保證了衛生間內淨尺寸,又保證了模板體系的剛度。模板安裝施工時,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2、據衛生間吊模底邊標高,利用衛生間四周牆、梁鋼筋焊接直徑為 16 間距 300mm水平鋼筋作為吊模模底支撐。根據衛生間四周牆、梁邊定位控制線確定吊模外側固定支撐位置,拉線在該位置焊接直徑 16mm 的豎向限位鋼筋,豎向鋼筋要求與直徑16mm 的水平鋼筋和衛生間板鋼筋點牢。在衛生間吊模安裝時,直接將定型吊模安裝在豎向限位鋼筋內水平支撐鋼筋上即可。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不得用錘子等器具敲打方鋼,以免損壞方鋼,造成變形。吊模的固定用鋼筋支架穩固。

2、模板支設前必須將板麵灰塵及渣滓清掃乾淨。

3、將定型吊模加固牢固,嚴禁採用鐵絲吊模。否則易產生跑模、標高高度不一致等質量缺陷,給後期施工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4、洞口周圍必須清理乾淨並提前澆水溼潤。


11

後澆帶獨立支撐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支撐方案確認→獨立支撐搭設→後澆帶模板二次支設→後澆帶混凝土澆築→後澆帶獨立支撐拆除

操作要點:

1、支撐形式:2m 以內的不用獨立支撐,2m 以上的根據計算確定支撐類型。

2、支撐的確定:支撐數量的設置要經過計算後實施。

3、獨立支撐構造:後澆帶兩側的獨立支撐之間及與平臺模板體系分開支設,不進行連接。獨立支撐設置警戒線,掛牌標識,防止出現誤拆。

4、後澆帶跨度大小不同時支撐體系設置不同,並要考慮梁端豎向支撐的整體性和後澆帶兩邊沉降的不均勻性。

5、後澆帶達到閉合齡期後,對後澆帶鋼筋進行整理,對混凝土施工縫進行清理,對後澆帶模板支撐進行二次支設調整。

6、支撐拆除:獨立支撐在後澆帶混凝土澆築後,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方可拆除。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後澆帶的獨立支撐模板中途不得拆除,必須等後澆帶混凝土澆築後達到設計強度的 100%方可拆除。


12

牆柱混凝土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作業準備→混凝土運輸→柱、剪力牆混凝土澆築與振搗→養護

操作要點:

1、作業準備

澆築前應將模板內的垃圾、泥土等雜物及鋼筋上的油汙清楚乾淨,並檢查鋼筋的水泥砂漿墊塊是否墊好。如使用木模板時應澆水使模板溼潤,柱子模板的掃除口應在清除雜物及積水後再封閉,剪力牆根部鬆散混凝土已剔掉清淨。

2、混凝土運輸

混凝土自攪拌機中卸出後,應及時送到澆築地點。在運輸過程中,砼攪拌筒應始終不停慢速旋轉,防止混凝土運到澆築地點有離析現象,砼出攪拌筒前,應快速轉動攪拌筒,使砼在攪拌筒內進行二次拌合。

混凝土從攪拌機中卸出後到澆築完畢的延續時間,不宜超過下表的規定。

混凝土攪拌至澆築完的最大延續時間表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注:摻用外加劑或採用快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時,應按試驗確定。

泵送混凝土時必須保證混凝土連續工作,如果發生堵管現象,停歇時間超過 45min 或混凝土出現離析現象,應立即用壓力水或其他方法沖洗管內殘留的混凝土。

3、混凝土澆築與振搗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自砼輸送管口下落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 3m,澆築高度如超過 3m 時必須採取措施,如用串筒或溜槽(中間開孔)等。

2)澆築混凝土時應分段分層連續進行,澆築層高應根據結構特點、鋼筋疏密決定,一般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 1.25 倍,最大不超過 500mm。

3)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應快插慢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振實。移動間距不大於振搗作用半徑的 1.5 倍(一般為 300~400m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 50mm,以消除兩層間的接縫。表面振搗器(或稱平板振動器)的移動間距,應保證振動器的平板覆蓋已振實部分的邊緣。

4)澆築混凝土應連續進行,如必須間歇,其間歇時間應儘量縮短,並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築完畢。間歇的最長時間應按所用水泥品種、氣溫及混凝土凝結條件確定,一般超過 2h 應按施工縫處理。

5)澆築混凝土時應經常觀察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和插筋等有無移動、變形或堵塞情況,發現問題應立即處理,並應在已澆築的混凝土凝結前修正完好。

4、柱的混凝土澆築

1)柱澆築前底部應先填以 30~50mm 厚與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減石子砂漿,柱混凝土應分層振搗,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時每層厚度不大於 500mm,振搗棒不得觸動鋼筋和預埋件。除上面振搗外,下面要有人隨時敲打模板。

2)柱高在 3m 之內,可在柱頂直接澆築,超過 3m 時,應採取措施(用串筒)或在模板側面開門子洞安裝斜溜槽分段澆築。每段高度不得超過 2m,每段混凝土澆築後將門子洞模板封閉嚴實,並用箍筋箍牢。

3)柱子混凝土應一次澆築完畢,如需留施工縫時應留在主樑下面。無樑樓板應留在柱帽下面。在與梁板整體澆築時,應在柱澆築完畢後停歇 1~1.5h,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再繼續澆築。澆築完後,應隨時將伸出的搭接鋼筋整理到位。

4) 超高結構柱子混凝土澆築和振搗

(1)柱子混凝土採用串筒從柱頂直接下料澆築,串筒根據柱子鋼筋的疏密確定加工直徑,每節長度 1.5m 左右,拆裝必須方便。串筒下口離混凝土澆築面高度不大於 2m。

(2)柱子澆築前底部應先填以 30~50mm 厚的與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減石子砂漿。柱子混凝土應分層振搗,採用振搗棒振搗,每層厚度不大於 500mm;振搗棒振搗時不得觸動鋼筋和預埋件。

(3)柱子高度超過振搗棒長度時,應在柱子中間留設振搗口,從振搗口進行下面部分混凝土的振搗。振搗口在柱子混凝土澆築面接近振搗口時,隨時封閉牢固。

(4)除採用振搗棒振搗外,在澆築過程中下面安排人員隨時敲打模板。並在澆築過程觀察、檢查模板是否變形、位移、螺栓和拉桿是否有鬆動、脫落以及漏漿等現象,及時進行處理。

(5)柱子混凝土應一次澆築完畢。在與梁板整體澆築時,應在柱澆築完畢後停歇 1~1.5h,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後,再繼續澆築。

5、剪力牆混凝土澆築

1) 如柱、牆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時,可以同時澆築,反之宜先澆築柱混凝土,預埋剪力牆錨固筋,待拆柱模後,再綁剪力牆鋼筋、支模、澆築混凝土。

2)剪力牆澆築混凝土前,先在底部均勻澆築 30~50mm 厚與牆體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並用鐵鍬入模。不應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內。

3)澆築牆體混凝土應連續進行,間隔時間不應超過 2h,每層澆築厚度控制在 500mm 左右,因此必須預先安排好混凝土下料點位置和振搗器操作人員數量。

4)振搗棒移動間距應小於 500mm,每一振點的延續時間以表面呈現浮漿為度,為使上下層混凝土結合成整體,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 50mm。振搗時注意鋼筋密集及洞口部位,為防止出現漏振,須在洞口兩側同時振搗,下灰高度也要大體一致。大洞口的洞底模板應開口,並在此處澆築振搗。

5)混凝土牆體澆築完畢之後,將上口甩出的鋼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標高線將牆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6)超高結構剪力牆混凝土的澆築和振搗

(1)剪力牆澆築前,先在底部均勻澆築 30~50mm 厚與牆體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漿。

(2)牆體澆築混凝土時應用鐵鍬或混凝土輸送泵管經串筒均勻入模,串筒下口離混凝土澆築面不大於 2m;每層混凝土的澆築厚度控制在 500mm 左右進行分層澆築、振搗。混凝土的下料點應分散佈置。牆體連續進行澆築,間隔時間不超過 2h。

(3)振搗棒移動間距應小於 500mm,每個振點的延續時間以表面呈現浮漿為準,為使上下層混凝土結合成整體,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 50mm。振搗時注意鋼筋密集及洞口部位,防止出現漏搗,必須在洞口兩側同時振搗,下料高度也要大體一致。大洞口的洞底模板應開口,並在開口處振搗。

(4)剪力牆高度超過振搗棒長度時,應在剪力牆中間留設振搗口,從振搗口進行下面部分混凝土的振搗。振搗口在牆體混凝土澆築面接近振搗口時,隨時封閉牢固。

(5)在牆體混凝土澆築過程中除採用振搗棒振搗外,在下面安排人員隨時敲打模板。並觀察、檢查模板是否變形、位移、螺栓和拉桿是否有鬆動、脫落以及漏漿等現象,及時進行處理。

(6)混凝土牆體澆築完畢之後,將上口甩出的鋼筋加以整理,用抹子按標高線將牆上表面混凝土抹平。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結構裂縫寬度必須符合規範和設計要求。

2、施工縫(包括沉降縫、膨脹加強帶、分段施工縫及其他需要設置的施工縫)處理必須符合規範規定和設計要求。

3、混凝土結構的主要受力部位嚴禁出現蜂窩、孔洞、露筋、疏鬆、夾渣、爛根以及有影響結構性能和使用功能的裂縫、軟弱層等現象。

4、混凝土結構外觀要求:表面平整、密實、整潔、色澤基本一致;陰陽角方正、順直,無缺稜、掉角、漏漿;牆體與牆體相交處線角順直,標高一致;門窗洞口方正,尺寸和位置準確;樑柱板相交節點尺寸準確,無錯位、頸縮、掉角、漏漿現象;梁、板起拱線面平順,起拱高度準確;外立面陰陽角垂直;腰線、折線平直;各層窗口標高一致;陽臺邊角順直。無錯位;樓梯間和外牆各層之間接縫平整、密實、無錯臺,結構斷面尺寸準確,斷面形狀符合設計要求。

5、現澆結構不應有影響結構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13

梁板混凝土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砼施工準備→砼澆築、振搗→板面厚度控制→收面→養護

操作要點:

1、梁、板應同時澆築,澆築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即先澆築梁,根據梁高分層澆築成階梯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築,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梁板混凝土澆築連續向前進行。

2、和板連成整體高度大於 1m 的梁,允許單獨澆築,其施工縫應留在板底以下 20~30mm 處。澆搗時,澆築與振搗必須緊密配合,第一層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實後再下二層料,用“趕漿法”保持水泥漿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進,每層均應振實後再下料,梁底及梁端部位要注意振實,振搗時不得觸動鋼筋及預埋件。

3、樑柱節點鋼筋較密時,澆築此處混凝土時宜用小粒徑石子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澆築,並用小直徑振搗棒振搗。

4、澆築板混凝土的虛鋪厚度應略大於板厚,用平板振搗器垂直澆築方向來回振搗,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搗器順澆築方向拖拉振搗,並用鐵插尺檢查混凝土厚度,振搗完畢後用長木抹子抹平。施工縫處或有預埋件及插筋處用木抹子找平。澆築板混凝土時不允許用振搗棒趕鋪攤混凝土。

5、施工縫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澆築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間 1/3 範圍內。施工縫的表面應與梁軸線或板面垂直,不得留斜縫。施工縫宜用木板或鋼絲網擋牢。

6、施工縫處的混凝土,在繼續澆築混凝土前,施工縫混凝土表面應鑿毛,剔除浮動石子,並用水沖洗乾淨後,先澆一層水泥漿,然後繼續澆築混凝土,應振搗密實,使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

7、屋面混凝土結構澆築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防水質量,屋面混凝土澆築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1)屋面混凝土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可參照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標準),當屋面高度較高,泵送對坍落度要求較大時,不得直接往混凝土拌和物內加水,應採取摻減水劑的措施增大坍落度。

2)屋面混凝土振搗時,應採用插入式振搗器與平板振搗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振搗,面板必須用平板振搗器振搗。

3)當設計要求結構找坡時,應採用結構找坡。當屋面跨度較小時,可優先考慮結構找坡。

4)由於屋面多采用倒置式屋面(在基層上做防水,保溫層置於防水層上),混凝土面層必須壓光。

5)屋面、露臺和房間牆體的交界處設置高於室外建築完成面 300mm 的砼反梁或反坎。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同 1.3.12 牆柱混凝土澆築質量要求。


14

坡屋面混凝土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砼施工準備→坡底砼澆築→坡頂砼澆築→板面厚度控制→收面→養護

操作要點:

1、坡屋面澆築時要通知攪拌站及時調整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控制 120±20mm。

2、採用汽車吊垂直運輸料斗至上料平臺,安排專人用平板振動器進行振搗,人工用鐵鍬及時收料、補料,連

續澆築,最後用平板振動器進行二次振搗,木抹子配合找平,槓尺刮平,向上平行推進,斜面拉線用厚度控制尺控制厚度。澆築順序:坡底→坡頂。

3、施工中要有很強的計劃性,先大面後小面,嚴格按事先設計流程一次連續澆築,適當放慢澆築速度,邊布料邊振搗密實,不留置施工縫。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屋面混凝土結構的主要受力部位嚴禁出現蜂窩、孔洞、露筋、疏鬆、夾渣、爛根以及有影響結構性能和使用功能的裂縫、軟弱層等現象。

2、混凝土結構表面應平整、密實、整潔、色澤基本一致;樑柱板相交節點尺寸準確,無錯位、頸縮、掉角、漏漿現象。

3、屋面混凝土不應有開裂滲漏情況。


15

模板接縫處理施工工藝

操作要點:

牆 、柱根部:

1、壓腳板

1)牆柱模板根部周邊 200mm 寬混凝土平整度控制在 2mm 以內。

2)壓腳板安裝位置應按照牆柱邊線向外延伸模板厚度確定。

3)壓腳板為 150mm 寬、板邊切直的 18mm 厚膠合板,待牆柱鋼筋綁紮完成後,間隔 200mm 用水泥釘將其固定在樓板面上,壓腳板之間不得重疊。

4)在砼澆築前一天用砂漿封密壓腳板周邊縫隙,以防漏漿。

2、海綿條

當牆柱模板平整度偏差達 2cm 以上時,為了防止模板底面漏漿,在牆柱模板外圈板底粘貼 5mm 厚 50mm 寬的海綿條,海綿條距板內側 3mm,防止漏漿引起爛根。

3、清掃口

如牆柱與樓面一次性支模,應在牆、柱模在根部留設清掃口(100×100mm);如牆柱與樓面分開支模分開澆築則分別在梁、柱交接處留設清掃口。

陰陽角部位、 豎向拼縫:

1、較大縫隙部位,在驗收前,要求木工班組截取同縫隙寬度相同模板條進行封堵塞實,較小縫隙部位在驗收前要求木工班組貼海綿條進行縫隙封堵,待模板拆除後再將膠帶拆除。

2、現場組裝時各塊模板拼縫處要粘貼憎水性海綿條,粘貼海綿條時要往後退 2~3mm,保證模板擠壓時與模板持平。

3、外圍柱、剪力牆模板(上下層交接部位)為防止外圍剪力牆、柱上下層交接處出現錯位、吊腳、漏漿,剪力牆、柱配模時模板高度多配 150-200mm,支模時下掛,在下層混凝土預埋螺桿作為模板底部加固,防止樓層錯縫,接茬處粘貼海綿條,外圍增加一條板條加固。

梁、 板面及交接處:

1、樓板模板大的拼縫均採用硬拼接縫,採用手刨刨平,接縫寬度<2mm。

2、洞口及寬度大於 1cm 的板縫採用鍍鋅鐵皮粘貼封堵。

3、寬度小於 1cm 的板縫可採用透明膠帶粘貼。

4、頂板模板與梁側模接縫,梁側模與梁底模之間接縫貼海綿條以防止漏漿。

5、為了保證頂板與牆體相交的陰角順直、方正,與牆體相交的邊龍骨要求頂面及接觸側面刨平刨直,並在模板側邊粘貼海綿條。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模板拼縫大於 2mm 的部位按照“模板接縫處理措施”全數處理 。

2、模板拼縫處理後應嚴密。


16

高低標號混凝土分隔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位置留設→加裝安裝鋼板網→ 樑柱(牆)核心區混凝土澆築→梁板混凝土澆築

操作要點:

1、節點處混凝土實行“先高後低”的澆搗原則,即先澆高強度等級混凝土,後澆低強度等級混凝土,嚴格控制髙強度混凝土初凝前繼續澆搗低強度混凝土。

2、樑柱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採用快易收口網分隔,成 45 度角放置。快易收口網應在梁側模安裝前綁紮完成。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鋼板網固定牢固,混凝土接槎不能形成冷縫。


17

混凝土養護施工工藝

操作要點:

5℃以上時混凝土養護:

1、5℃以上時混凝土澆築後應及時進行保溼養護,保溼養護可採用灑水、覆蓋、噴塗養護劑等方式。選擇養護方式應考慮現場條件、環境溫溼度、構件特點、技術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2、混凝土的養護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

1)採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配製的混凝土,不應少於 7d;採用其他品種水泥時,養護時間應根據水泥性能確定。

2)採用緩凝型外加劑、大摻量礦物摻合料配製的混凝土,不應少於 14d。

3)抗滲混凝土、強度等級 C60 及以上的混凝土,不應少於 14d。

4)後澆帶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應少於 14d。

5)地下室底層牆、柱和上部結構首層牆、柱宜適當增加養護時間。

6)基礎大體積混凝土養護時間應根據施工方案確定。

5℃以下時混凝土養護:

1、5℃以下時應對混凝土裸露表面採取防風、保溼、保溫措施,不得進行灑水養護。

2、混凝土強度未達到受凍臨界強度和設計要求時,應繼續進行養護。冬期澆築的混凝土,其受凍臨界強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採用蓄熱法、暖棚法、加熱法施工時,採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配製的混凝土,不應低於設

計混凝土強度等級值的 30%;採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複合硅酸鹽水泥配製的混凝土時,不應低於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值的 40%。

2)當室外最低氣溫不低於-15℃時,採用綜合蓄熱法、負溫養護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不應低於

4.0 MPa;當室外最低氣溫不低於-30℃時,採用負溫養護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不應低於 5.0MPa。

3)強度等級等於或高於 C50 的混凝土,不宜低於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值的 30%。

4)對有抗凍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低於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值的 70%。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

施工縫處理施工工藝

工藝流程:

根據施工部署進行流水施工段劃分→確定施工縫的位置 →留置施工縫→混凝土養護→ 施工縫留槎材料拆除→施工縫處切割剔鑿→施工縫清理乾淨→下道工序施工

操作要點:

1、有防滲水要求的地下結構及人防結構牆體、梁板採取留設止水鋼板,止水鋼板設置在牆體、梁板厚度的中間。

2、地下結構牆體水平施工縫應留設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於 300mm 的牆體上,地上結構牆施工縫可留置於樓層結構頂面,與結構上表面距離為 300mm 以內,也可留設在結構底面,與結構下表面距離 50mm 以內。梁、板施工縫留置在跨中三分之一範圍內。施工流水段劃分形成的施工縫儘量避開牆體的位置,應留設在門窗洞口、梁的位置處。

3、框架結構施工流水段形成的施工縫應順著主樑方向,留設在次樑上。剪力牆結構施工流水段形成的施工縫儘量避開牆體的位置,應留設在門窗洞口、過樑的位置處。

4、框架柱的施工縫應結合施工工藝進行確定。可設置在距離結構上表面 0-10cm 處,也可設置在結構下表面向下 0-5cm處。樓梯結構形成的施工縫留設在休息平臺處。

5、主體結構牆體施工縫的留槎應採用木條與模板,厚度較小的牆體可採用雙層鋼絲網與鋼筋綁紮形成預製網架作為留槎設置。

6、梁板的留槎材料採用木條、鋼絲網,樓梯梁有洞口的位置可採用擠塑板或釘制木盒子留設。

7、所有施工縫的材料拆除必須在混凝土強度達到 1.2MPa 後方可進行,並在施工表面鑿毛,剔除鬆動石子,牆體、框架柱的表層浮漿和鬆動石子必須剔除。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18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質量要求:

1、施工縫留槎所使用的材料必須固定牢靠,不得脫落、變形、漲模。施工縫留槎應嚴密、不得漏漿、跑漿。

2、施工縫表面應進行二次處理,鑿毛,清除掉殘餘鋼絲網、木條、混凝土殘渣以及垃圾,並用水沖洗乾淨,有利於混凝土二次結合。施工縫的表面應與梁軸線或板面垂直,不得留斜槎。

3、 地下外牆的水平施工縫應留凸縫,基礎底板後澆帶應留設凹縫,內牆的水平和垂直施工縫應採用平縫,內牆與外牆之間可留垂直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