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病”是因為缺愛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丁思遠

人們常用“公主病”來形容這一類女生:她們特別愛提出要求,總希望得到各種照顧和優待並覺得理所當然;很難承認自己的不足或錯誤,遇到挫折總覺得是外界的問題,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她們會表現出和年齡不一致的幼稚或天真,如小孩子一般自我為中心、難以溝通;很難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和需求,也不願意為他人付出和分擔,卻很依賴別人,情緒化,喜歡支配和壓迫別人,就像永遠需要人寵著、自己不能受一點委屈的公主。

“公主病”是因為缺愛

公主病“患者”雖然也能給身邊人帶來快樂美好的時刻,但更容易讓人感到委屈、疲憊和憤怒。她們自己的生活也通常因性格和處事方式而一團亂麻。一般來說,公主病是在兩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基本得不到愛和關注,或一直以被剝奪的方式得到愛和關注。在第一種情況下,一直追求愛是因為心理有個規律:越缺失什麼,就越追求什麼。同時因為一直以來的缺失,哪怕追求到了,有時也很難感到安全,總擔心有一天失去或懷疑自己並不真的擁有。因此,她們會努力索取愛和關注,通過各種“作”來試探,如果對方不離不棄,那她們才願意放心相信,自己確實得到愛了。

第二種情況下,有些公主病的養育者本身可能極度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他們會通過服從和討好來得到孩子的愛和認可,體現自己作為撫養者的價值。有一部分撫養者把所有的人生寄託在孩子身上,只有孩子成為自己期待的人,才感到活著有意義。這種情況下,孩子的不完美、不幸福是不被允許的,在需要通過孩子來補償自身缺失的撫養者身邊,孩子可能會被剝奪各種不利於撫養者感受到滿足的特質。這些孩子可能會變得自我中心、自戀、隱藏缺點、不懂得溫柔體貼,成長為一個公主病型女孩,看上去是被“寵壞了”,其實是因為她們從小被鼓勵用那樣的方式得到愛。

如果你親密的人有公主病,建議這麼做。換種方式愛她們,如果她們小時候缺乏愛和關注,感受了太多冰冷和疏離,那就用更溫暖的方式表達愛;如果她們從小被“寵溺”,被無原則的愛包圍著,那就用有原則的方式愛她們,只讚賞體貼和付出的一面,不要事事順從。幫她們區分愛和具體事情。公主病常見的邏輯是:只有你那樣做才是愛我,如果你不那麼做,就是不愛我。但實際上,愛有千百種表現,無論某件事怎麼做,背後都可能是愛。需要提醒,如果她們始終不願做出改變,那就要優先保護好自己,溫和、真誠地告訴她們你的感受,維持適當距離,不必強求維繫親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