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愛情:“需要”與“覺得需要”的區別

這裡是WeGo戀愛援救,有情感困惑,點擊上方「關注」,可發私信給我們。

我曾經問過一個小姐姐問題,你做外貿,跟老外能交流不?

她說,基礎的,可以。

我問,那如何談判呢?

她說,會找翻譯,平時聊天的話,有軟件,自動翻譯。

做外貿的人,找翻譯?

沒想到吧?

這是兩種職業。

挽回愛情:“需要”與“覺得需要”的區別

想起了王思聰與一位作家的論戰,英語到底有沒有用?

王思聰的觀點是很有用,雖然有翻譯軟件,但是翻譯軟件沒有靈魂,沒有品位,沒有文化底蘊。

我個人角度出發,我傾向於作家的觀點,但沒他這麼絕對。

我愛人呢?目測傾向於王思聰的觀點。

我覺得英語可以學,但是課程內的就足夠了,若是在兒童英語方面投入太大,更大的可能學的是屠龍術。

啥叫屠龍術?

等你見到龍了,我展示給你看,你就明白了……

簡單的一個問題,很多人學了十多年英語,有用到嗎?

我更希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國語學習上,不用擔心出國沒法交流,今天,有10%的人出過國,其中半數以上是不懂英語的夕陽紅,他們不照樣去國外嗎?

你想多了。

現在高考的整體趨勢是提高語文分,降低英語分,我覺得未來語文還會繼續分,分成閱讀和寫作,因為這還是兩個概念,閱讀是一種攝取力,寫作是一種輸出力。

這不寒假麼,我沒有給小孩報英語班,好好過個春節它不香麼?

孩子贊成!

愛人反對!

成為了我近期家庭的核心矛盾。

她對英語的跟我的態度不同,不僅僅想讓孩子學,還自己學(她口語不行)。上她的車,對很多人來說是場噩夢,一套模式是《XXX總裁班》《精明老闆成功法則》這類的(我愛人有家蛋糕店……)。一套模式就是英語閱讀模式。

結果呢?

她學的和我們學的發音不同。

小孩就慘了,我認為這樣是對的,她認為那樣是對的。

雙重糾正。

當然孩子總是站在我這一邊,因為他老師跟我老師是一個體系的。

我愛人的觀點,英語很重要。所以從小孩抓起。

我問,目的是什麼?

她說,最起碼可以讀英文原著。

我問,跟譯本有什麼區別?

她說,原著更有味道。

相信我這絕對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曾經有讀者小夥伴都說過這個觀點。

當時我沒回,但現在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

拿我小孩的水平來說,哪怕以後能過了八級,讀那些英文原著也不如譯本。

譯本咋來的?

翻譯家翻譯的。

他們比你更懂英語,更懂中文,更懂中英文的閱讀理解。

能明白這個意思麼?

好比假設有老外看我寫的文章,你覺得靠他學上十年八年的中文就能理解得了嗎?理解了又能翻的清楚?

尤其咱寫字還語法錯亂,經常錯別字,這對他會是一種折磨。

但是,若是翻譯家呢?

土話都給翻譯的很準確。你離翻譯家差的不是英語水平,而是背後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

別說外國人,莫言有句話這麼寫:父親已經不感到害怕,他沿著河堤,往西出溜了一段。

哪位小夥伴說說這“出溜”啥意思?

你懂?東北人吧。

那你告訴我怎麼翻譯?

反正我看的時候,也是搜了才知道。

翻譯家是什麼?

是先理解原著的意思,然後最大化的用中文又給表現出來了。

而你哪怕英語閱讀能力很高。

也只是讀懂了字面意思而已。

這是兩個境界!

有兩類人是熱捧英語的,一類是高層次,因為他們全家是國際化的,生意國際化,生活國際化,交集國際化,那麼英語只是基礎工具,如王思聰。另一類是低層次,總覺得英語很重要,很神奇,彷彿只要自己能飆幾句英語瞬間就能提升N個檔次。

很多東西都是因為意識不對稱,以及“覺得需要”的慣性認知。

語言只是工具,一個人可以懂幾種語言,但是要說精通,也就是一種,我認為還是要把焦點放到中文,原因?

再過20年。

我們會有很多世界級的大都市了。

很多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國外,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反正你得去留學,走出去,走向世界。

那是過去的趨勢。

未來?

很可能,是反過來的。

小區裡有幫老人,經常組織去俄羅斯,知道為啥麼?對俄羅斯那麼有感情?

因為,他們是學俄語的一代人。

一輩子沒用上。

終於等到有機會去了。

也沒用!

當然感覺是到位的,俄羅斯小夥拉著手風琴,大爺大娘們在船上跳了起來,還跟著合唱起來,喀秋莎……

這些話,我是不會去跟愛人深入“探討”的,除非我想大年三十在“論英語的重要性”中度過。

總之過程挺痛苦,孩子也非常忐忑,時刻擔心媽媽哪天回來就拿個報名單給他看。

也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去學哦,按需,還是那句話,我覺得大多人課程內的就足夠了。

說這事,是給大家舉個例子。

拉開距離看看人們各種各樣的困擾,就會發現兩件事情:

第一,困擾並非都來源於“需求”,雖然我們總以為是。

第二,有些是自找的,雖然我們總覺得是命中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