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最近朋友推薦我去看電影《伯德小姐》,女主西爾莎·羅南還憑藉這部電影拿下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據說很值得一看,標籤上寫了“喜劇”,抱著輕鬆一下的心情點開了這部電影,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怎麼說呢,這是一部講述女孩成長與自我認知的電影。

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觀看的時候,彈幕上有人說看不懂、無聊,還有人說“爛番茄”的評分也不可信了,講真的這部電影確實就是你看開頭就能想到結尾的青春電影,可是它好在哪裡呢?我想是好在真實,好在貼切吧,即使它是一部國外的影片,可是你會覺得很多細節還是和我們自己的青春往事很是貼切。

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My name is Lady Bird!”

每個人的成長裡都有過對於自己的不認同與懷疑:我是不是不好看?我是不是不酷?我是不是太普通了?

所以,我們怎麼辦?

我們假裝滿不在乎,漫不經心,先發制人。

先說出自己不夠好看,來掩飾自己的心虛,讓別人覺得說“哇!她好酷,她完全不在乎美與醜,真特別!”

可這種表演通常很脆弱,那些先說出你不夠好瘦的人,我們狠狠地記住他們,併發誓下次也要讓他付出等同的代價。

片中的女主,從不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真名,而總報上自己賦予自己的名字“Lady Bird”;為了和“酷孩子”一起玩耍,撒謊說自己住在“藍色的插了一面美國國旗的大房子”;告訴別人自己不愛也不期待畢業舞會。

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you couldn't get into……”

來說說,為什麼同樣的年歲裡,有些人自信滿滿,有些人卻像伯德小姐那樣自我懷疑吧!

這裡要提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原生家庭。

毋庸置疑,伯德小姐的父母是愛她的,只是和絕大多數父母一樣,愛得方式不對,用我朋友的說法就是“死亡式教育”。

他們抨擊你每一個為之奮鬥的夢想,打壓你每一次奮不顧身的飛翔,只為告訴你——嘿!你在想什麼?你不行!為什麼我覺得你不行?哦!那是因為我是你媽/爸!我是世界上最瞭解你的人!

就像伯德小姐一樣,她想去另一個城市讀書,而她媽媽告訴她:“你不值得去那所學校的學費!”。

我們能怎麼做呢?

自卑與自我傷害,然後自稱“伯德小姐”。

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You're gonna have so much unspecial XX in your life!”

成長是什麼呢?

我不想說太多“假大空”的東西,伯德小姐在劇中奉獻出“第一次”後,男孩對她說:“你的一生中還將經歷更多沒那麼特殊的性生活。”

可能這句話都是成長吧,長大後的我們需要接受可能沒那麼特殊的生活,做著一份勞累還底薪還沒那麼特殊的工作,嫁給一個同樣沒那麼特殊的普通人,因為你從小接受的“死亡教育”剩下一個你認為沒那麼特殊的孩子,最後接受沒那麼特殊的自己。

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有人說,成長是我們在青春旅途後最終與自己的一次和解,是原諒,是接受。

可我想說的是,憑什麼要原諒,讓我們原諒什麼?

影片最後,女主角一夜大醉後在陽光明媚的醫院甦醒過來,彷彿重獲新生一般。

但是影片的基調卻比之前更加壓抑,或許從前那個“伯德小姐”已經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懂得了人生意義”的克莉絲汀,青春也就落幕了。

至少,現在的她,敢說出自己想去舞會,也敢向質疑自己收藏的古董音樂的人大聲說道:“有什麼問題嗎?”

但我覺得,她不快樂。

我的名字是,伯德小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