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封建制度的奠基人,你怎么理解?

九曲青溪


经历了夏商两代王朝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后,历史赋予西周初以周公为代表的一代精英以文化开创为使命,逐渐形成了影响中国3000 年历史过程的文化基因。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周公言论见于 《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公德才兼备,堪称圣人,近乎于中国宗教领袖。然而他善行遏止不了仇恨、血泪与死亡。 像周公几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确实太少了,后来的君主、皇帝如果真正按照周公思想去做,中国差不多在任何时候都算得上最完美的国家。


文旅揽胜


沙沙小观园,我来试试答,周公不算是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奠基人。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可成定论。他政治有为,军事更见才华,也有自己立国为民的见解,对后世有影响。周公最早提出了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概念,这在今天都有参考价值,周公还提出德政,以德治国的“明德”思想,明德讲自身修养和教化百姓。周公还利用权力和影响制定了适合诸候分封制度的礼乐,这主要为了维护原始分封制度的周朝统治,适应当时的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思想体系。

强调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不可否认对后真正形成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但真正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人是孔子和孟子,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奠基人。孔孟之道核心是个仁字,与周公的民为本有所不同,人首先要有仁爱心,才能君有德,民有德,孟子更是提出,仁道和王道并存的更完整的儒家文化思想,提倡统治者先要爱民,得民心去维护统治地位。

很显然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一直到清朝,都以孔孟之道为国家制度建设的思想体系,皇权至上,没有分封之事,没有世袭贵族,朝官由皇帝任命,也没考试制度,皇帝说话金口玉言,就是理,就是仁爱,杀头灭九族也得谢主隆恩,这于周公的民为本,礼德治国完全不样。

别看孔夫子也有复周公之礼的说法,曹操也有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但孔孟之说才真正适合皇帝在上的封建制度,孔孟之道更为完整,也有周公的思想渗入,但也有道家的一些影响,成为儒家真正的奠基人,也是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所能认可的思想文化体系。


沙沙小观园


周公为代表的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而不能局限于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

奠定“君权天授”的王权概念

先来看看周文化诞生的背景。夏、商、周之所以能轮流做庄成为老大,根本原因是因为先进的生产力:夏是水利技术、商是青铜技术、周是农耕技术。

商纣王时期殷商的综合实力其实是非常强的,远非西岐的周可以企及,但是周仅用30多天就干掉了尹商,原因有两个:第一、殷商用活人祭祀,不得人心,《尚书》中是这样记载周灭商的战争的:“血流飘杵,前途倒戈”。战争前期非常惨烈,后期是殷商自己派出去军队倒戈伐商,致使西岐军队不战而胜。第二、东夷叛乱刚刚平息,实力大损。这才给周武王有了可趁之机。而作为最而小邦的周如何解释其获得政权的合理性呢?必须有说法,殷商号称殷商的政权是“君权神授”,是天降玄鸟赋予殷商的统治权,周公他们必须改变这种说法,于是提出“君权天授”的概念,而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在这三千年来所有的皇帝都说:“奉天承运”。所以是周人奠定了政权合理性的逻辑。

奠定“中国”和“华夏”的文化概念

好“君权天授”能认可了,为什么授给你周人?周公又提出了“资中国”则治天下的概念。周人认为天是圆的,扣在一个方方正正的地上,方的地的四周是四个海,包围着地,所以叫“天下”、“海内”。居住在地的正中心的族群才是“正宗”,才是华夏,才可以治理天下。而这个概念也是影响了我们整个的历史,即便是外族只要认同华夏文化,融入华夏文化,尽管没有地理位置的“资中国”也仍然是华夏正宗。

伦理治国的奠基者

政权合理性得到了解决,如何治理呢?为了形成利于统治的核心价值观,周公他们又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五伦概念: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与人相处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织起一张覆盖所有人的巨大关系网。并由此形成礼乐文化,地位高低是“乐”的秩序,彼此的关系是“乐”的韵律。而这样所形成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中国文化的底色和基调是周奠定的,周公等人所设计的套完整的制度是中华文明的定音鼓,是奠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