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时间也能用来干大事,通过碎片化阅读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

最近央视新闻在微博发了一条关于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的信息。其中一条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阅读时长每天超100分钟。消息发出来后,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拖了后腿,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每天读书100分钟并不难,只要学会碎片化阅读就可以了。可是,碎片化阅读不是每个人都在用吗?

诚然,现在很多人成为了一个手机控,不管是公交、地铁还是办公室、学校,只要一有时间人们就纷纷拿起手机,利用空闲时间来阅读各种公众号文章、头条文章等,一方面打发无聊的时光,另一方面还能增加自己的见识和谈资。然而在一些读书高手的眼中,这是对于碎片化时间的极大浪费。

很多人以为在乘坐交通工具、上厕所等等时间段看一些文章就是碎片化阅读,其实并不是,这些行为充其量算是“碎片化娱乐”罢了。真正的碎片化阅读,是指在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内,以自己能够理解的程度去阅读,学习到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知识点的过程。

碎片化阅读由来已久,今天我通过简书红人彭小六老师的《洋葱阅读法》里面的碎片化阅读篇,来讲下我对碎片化阅读的理解。


琐碎时间也能用来干大事,通过碎片化阅读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


彭小六老师在2016年入驻简书,仅用了短短三个月就成为简书签约作者,在简书关注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江湖人称“简书一哥”。《洋葱阅读法》是彭小六老师写的一本书,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和简单直白的文字,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是阅读、阅读的几种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变现。今天,我就将结合书中碎片化阅读篇的内容,分别用三个问题来讲下我对于碎片化阅读的理解和思考。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在如今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生活中,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由于碎片化时间的短暂和不连续性,很多人学习的时间也随之变少。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渴望成长的心却越来越强烈,人们的内心由此逐渐变得浮躁、焦虑。

然而除了整块的时间外,碎片化的时间也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当我们读完一本完整的书,我们可以学习书中的成体系的知识,借此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当我们只有碎片化时间,无法读完一整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整本书拆解开来,只学习书中的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的知识点。

比如我们读《微习惯》这本书的时候,整本书内容太多,我们没法一下子读完。但是当我们利用碎片化阅读去读这本书,我们就可以从里面学到“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这个微习惯。学到了这个技巧,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学会每天写50个字,每天坚持跑步半分钟,每天坚持背3个单词等等。


琐碎时间也能用来干大事,通过碎片化阅读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二个问题:怎么进行碎片化阅读?

在知道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之后,也并不代表我们就真正掌握了碎片化阅读的方法。碎片化阅读虽然只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一种行为,但是也有三个步骤可以用的。

步骤一:提炼。

碎片化阅读并不是读过一遍就完了,大多数人对读过一遍的文章,能记住的都不会太多,所以我们这时候要做的,就是从读过的内容里找出对我们有帮助的概念,能够让我们茅塞顿开的知识点。这个寻找概念和知识点的过程,就是提炼。

步骤二:链接。

提炼出概念或知识点后,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或知识点,怎么理解呢?结合我们的生活和过去的经历,把过去的经历套入到这些概念中,来解释我们刚学到的概念,这个解释的过程就是我们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理解之后,还要会应用,把这些概念应用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让这些概念变成我们的本能。这一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就叫做链接。

步骤三:融合。

当我们逐渐通过碎片化阅读掌握到了很多个概念后,经过链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概念其实是有很多关联性和共通点的。通过这些关联和共通的点,我们就可以把很多相似的概念融合到一起,把它变成我们的经验。


琐碎时间也能用来干大事,通过碎片化阅读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三个问题:怎么确保我学到的知识能被记住?

在学会了碎片化阅读的三步法提炼、链接和融合后,我们只能算是初步掌握了碎片化阅读,初步学到了通过碎片化阅读认识到的概念。想要把碎片化阅读刻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我们的基础技能,还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孔子也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讲的重复,重复的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如果自以为学到了一个技能,并因为掌握熟练而不再重复使用,那就像拥有了一把宝刀却弃之不用,最终宝刀不会越磨越利,只会逐渐生锈、腐朽,直到消失。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做了一百件事情的人,而是把一件事情做了一百遍的人。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于《洋葱阅读法》--碎片化阅读篇的思考和理解。读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多长时间内读完它,而是我们能从里面学到多少东西。希望通过碎片化阅读,能让大家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长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423头条知识节##知识改变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