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諸子為王是不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

用戶4970263049077


分封諸子為王,當然強化皇權,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但歷史上的分封宗室結果教訓非常慘痛。我們來盤點一下歷史的分封宗室,看看都帶來了什麼樣後果。 一、周王室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發生了牧野之戰,姬發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擊敗了商紂王,建立了西周,為了鞏固王室,擴大疆域,周王室進行了分封,分別分封了同姓親族,異性功臣,以及先代貴族,同姓親族為主體,並與異性功臣相互聯姻。隨著諸侯國的越來越多,經濟的不斷髮展,諸侯國到了東周時期,經濟已經上超越了周王室,周天子衰微,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諸侯國相互攻伐,最終導致了周被秦所取代。 二、西漢的分封

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後,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最終取得勝利,於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漢,總結秦國二世而亡的教訓,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封國最早封給了功臣,後來劉邦誅殺功臣,將封國劃給了子侄,並殺白馬而盟誓曰:“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要借宗室力量供衛中央,加固皇權,真的起到作用了嗎?到了劉邦的孫子漢景帝時候,諸侯國實力日益增強,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景帝採納晁錯的建議,進行了削藩,結果是以吳王劉濞為首以打著“清君側,誅晁錯” 的名義進行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雖取得了勝利,但地方問題的解決是景帝其子漢武帝採取了陽謀“推恩令”。 三、西晉的分封制

晉武帝司馬炎廢除了曹魏政權,篡位上臺, 於公元265年建立西晉,司馬炎為了總結其前朝教訓,其祖父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謀害了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權,曹魏宗室缺無人能挑戰司馬氏,司馬炎上臺之後立即大肆分封司馬氏為王,其結果是到了其子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由於其皇后賈南風弄權干政,司馬氏王爺們可不幹了,公元291年掀起來八王之亂,歷時長達16年,導致了西晉滅亡,中原進入了五胡亂華時期。 四、明朝的分封制

朱元璋參加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在謀士集團出謀劃策下,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擊敗了陳友諒等人,於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分封子侄為各地藩王,其結果是什麼呢?太子朱標早死,立其嫡孫朱允炆為太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建文帝。當上皇帝就採納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結果釀成了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篡位成功,即明成祖,歷史上將這場戰爭稱為“靖難之役”。

分封宗室的目的是為鞏固王室,加強皇權,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可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開歷史的倒車,絕不會有好的結果,也終究將被現實所懲罰。


大聖駕到


朱元璋分封皇子為王,其實就是為了強化皇權,更準確的說是強化朱元璋自己的權力。

朱元璋40歲的時候就當了皇帝。他可能對自己的皇子的狀況比較瞭解,也比較重視皇子們的教育,他的二十多個皇子還是比較聽話。

所以,他為了能夠長期的真正的掌握政權,才採取了分封皇子的做法,畢竟只要朱元璋還活著,那麼他的皇子們肯定是會效忠於他的,而且他還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衛國家,下安民生。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道。

也就是說,大明朝的天下,土地遼闊,必須要建立很多藩國,設置藩王,來保衛國家。

與此同時,各位皇子已經長大,應該有冊封的爵位,分別鎮守自己的封地,不是皇帝私相授受其子為藩王,而是遵循古代明君的先例和制度,這就是天下長治久安的辦法和舉措。

那麼,分封諸子為王是不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呢?

客觀來說,咱們可以分兩個階段來考量朱元璋的分封制能否強化皇權。

一、洪武時期,朱元璋的分封制確實有強化皇權的作用

朱元璋的分封制開始被認為是長久之策,起碼在朱元璋這一代人,肯定還是有作用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分封制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當然,這個分封制對朱元璋個人來說,肯定是有好處的,起碼在當時可以加強他對地方的控制能力,畢竟是讓他的親生兒子到四處去擔任諸侯王,這些皇子們會非常的忠於朱元璋,這個肯定是有好處的。

也就是說,分封皇子確實可以給朱元璋帶來加強中央集權的好處,起碼在朱元璋這一代是可以實現的。

事實上,被分封的藩王主要在長城一線的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和甘肅。比如秦王坐鎮西安、晉王坐鎮太原、燕王坐鎮北京、周王坐鎮開封。

二、朱元璋去世之後,分封制不但沒有強化皇權的作用,反而成為皇權的對立面

至於朱元璋駕崩之後,就很難說了,但是對朱元璋來說肯定還是有益處的。

其實,分封諸子為王,準確的說就是加強朱元璋個人的集權,這是確定性的,至於朱元璋之後下一代人怎麼辦,下一代人的皇權是否加強了,這個就存在很多問題。

因為到了建文帝的時候,分封的王很多都造反了,比如燕王,最後不就造反了嗎?如果沒有這個分封的話,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燕王確實很有軍事才能,在朱元璋健在的時候,確實為朱元璋加強了自己控制全國的這樣的一種實力。

所以說,仔細考量朱元璋的分封制,就不能簡單的說是強化皇權,不同的時期,朱元璋的分封產生了不同的作用。

總的來說,朱元璋時代,分封確實是強化皇權的重要措施,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反而有削弱皇權的實際作用,後來逐步成為影響明朝長治久安的隱患。

我是請關注我,和我一起走近歷史與現實。歡迎大家熱心評論和分享!


龔柳輝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是為保江山,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地位。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中央政府的改革

朱元璋是從社會底層一步步打上來的,曾是布衣,今為皇帝,因知皇權來之不易,自然要加珍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皇位,他進行了中央政權的吏治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宣佈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佈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用這三個部分分擔負行中省的職責,這三者分立又牽制,防止地方權力過重。

至於丞相制度,他也終於有合理的原因廢除,改設六部,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直接歸他管轄。公元1382年,他又設立了幾個大學士來給他當顧問。

二,設藩王,鞏固皇位

朱元璋效仿劉邦,分封劉姓王一樣。朱元璋也要封朱姓王。他為鞏固朱家江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藩。他認為唐宋滅亡就是沒有設置藩王,遠可守邊疆,內可輔朝廷。

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後分封了二十四個藩王,其中有九個藩王的封國分佈在從江西到西北的邊防線上,稱*塞王*,其中就又燕王朱棣,他們的作用在於低御蒙古入侵。那些在內地的藩王則是用來鎮壓民眾的反抗和監督地方官員。

三,建文帝削藩,引發*靖難之變*

朱元璋以為只要是他的兒子,大家都能齊心。父子齊心,兄弟齊心。他卻沒想到,歷朝歷代,越是皇家,骨肉之間紛爭越激烈。漢代有七王造反,晉朝有八王之亂,都是前車之鑑。

洪武九年(1376)封藩的時候,有大臣給他上書,說藩王的封國太大,軍權太重,卻不能保數代以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對他們實行削藩,恐怕這些親王心生怨恨,說不定造反。朱元璋看到奏章後,大罵這是離間他們父子的骨肉之情,結果上書者死在獄內,群臣震恐,無人再論。但是他一邊發脾氣,一邊又在考慮對策。為防止將來藩王們真的做出出格的事,他封藩的同時,又立下了祖訓,允許以後的皇帝在必要時下令*削藩*。

不過朱元璋立下的祖訓的時候做夢也會想到,就在他死後不久,第二位大明的國君,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因為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最終燕王朱棣獲勝,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的皇帝。朱元璋為保江山是煞費苦心,千防萬防是家賊難防,為了皇位,叔侄隙於牆,皇權無父子,只有無情的殺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