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最先崛起,為什麼未能成就霸業?

戰國時期,魏國最先崛起,但是在用人策略上犯了大錯,導致逐漸衰落。

魏國用人時至關重要的問題有二。

一.君主重視人才的程度十分淺薄。

二.舉薦官吏時任人唯親,任人唯貴。

這兩種問題主要出現在開國君主魏文侯之後的時期內,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

戰國時期魏國最先崛起,為什麼未能成就霸業?


武侯以山河為寶

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和前朝重臣吳起的一次對話很值得斟酌。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史記》卷六十五《吳起列傳》


武侯的確在開疆拓土上頗有功勞,但他同時也沉迷在自己的功勞譜上,洋洋得意。吳起進言武侯應注重“修德”,卻也只得到武侯一句輕描淡寫的“善”。

諷刺的是,後來吳起被武侯猜忌而出逃到楚國。武侯也一反文侯唯才用人的治國方略,重用貴胄田文等人,由此揭開魏國任人唯親的序幕。

戰國時期魏國最先崛起,為什麼未能成就霸業?


惠王好照乘之珠

威王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經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慚,不懌而去。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圍繞國寶之爭,齊,魏兩國君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齊威王執政時期,任用鄒忌,孫臏,田忌等賢士,齊國大治,史稱“威王始以齊強天下”( 《史記·六國年表》 )。面對雄才大略的齊威王,魏惠王目光短淺的形象難免相形見絀。

順便提一句,魏惠王就是《孟子》中的梁惠王,就是那個顧影自憐地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的君主。勵精圖治之心,只是他用於自詡為明君的冠冕堂皇之詞而已。

所以說,魏國人才流失問題的關鍵在於受世襲制任人唯親遺留色彩的影響,導致小姓,布衣中的傑出人才難得重用。這樣帶來的後果是魏國社會的階級流動性不強,而同時期其他國家卻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最終導致魏國的人才外流。


戰國時期魏國最先崛起,為什麼未能成就霸業?


其實魏國也有再次強盛的可能,但這種可能實現的前提是有一位堅定改革的君主。力排萬難,推進人才任用制度的改革,就像秦孝公支持商鞅一般。但可惜的是魏國並沒有出現這樣一位執政者,導致魏國政治長期受舊貴族勢力的影響,無法像秦國一樣進行較徹底的改革,自然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成就霸業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