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離任醫院負責人——由《華西往事》所披露的石應康經歷想到的

王秀華

今天,從網上讀到了八點健聞所發佈的《華西往事》一文,又想起了那個在華西醫院院長崗位上奮鬥二十年之久的石應康。

不僅是醫界中人,凡是關注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人想來都有一個大致相近的觀點——無論是總結和審視新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還是醫院管理所走過的路,石應康都是一個難以繞過的人。

儘管作為一個個案,石應康以一種非自然死亡的慘烈方式告別人世,告別他生前為之殫精竭慮的華西醫院。但借用文章中引用的一位跟隨石應康多年的人士的話說:“一個人要得到外部認同,包括四個層面,一是組織的認同,二是團隊的認同,三是同行的認同,四是患者的認同”,“其實,他得到了全部的認同”。

縱然“得到了全部的認同”,但那從高樓上縱身一躍所劃出的一個問號,也需要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由此引申開去,自然會觸及如何善待離任醫院負責人這個話題。

在筆者看來,善待離任的醫院負責人,有三個方面不可或缺。

一曰尊重。

一個能在同行中異軍突起,取得顯著發展成績的醫院,離不開一代代決策團隊的奮鬥,而決策團隊的靈魂性人物,所起的作用尤為顯著。尊重這些人,就是尊重醫院的歷史和珍視醫院的未來。一個不尊重為醫院做出傑出奉獻者的醫院,是醫院文化被嚴重沙漠化的醫院,是精神侏儒成為主流群體的醫院,是沒有發展前途沒有壯大希望的醫院。因為就如同一個自然人一樣,它已然魂飛魄散,精氣神盡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代代現任院長無一例外地一步步走向前任院長的行列。作為在任醫院領導者,對前任院長是態度厚道還是刻薄,評價是理性還是偏激,行為是尊重還是不恭,無一不為他(她)離開院長位子那天而製造相應的條件,營造相應的氛圍。打個也許不怎麼恰當的比喻,一個不尊重自己父母的人,將來很難會得到子女的尊重,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曰寬容。

改革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觸動體制和機制,就是在看似無路的地方蹚出一條路來。社會轉型期政策供給不足是一種常態化現象,因此對出以公心而不是假改革之名以謀私的醫院管理者出現的某些“超規定動作”,無論上級、社會還是同事和下級,都應該給予一定的寬容。要綜合考慮做法動機、政策環境、社會條件、行為結果等因素,審慎地做出儘量客觀而公正的評價。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前些日子山東省出臺的關於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舉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若非如此,懶政與怠政、不作為與“偽作為”等不正常現象,都將難以得到根治。

三曰理解。

這裡涉及到一個如何正確看待醫院擴容問題。醫院決策者利用職工奮鬥積累的財力去加強醫院建設對不對?其贊成者,可以拿財政投入不足去說事,也可以用要正確處理員工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去說事,還可以用包括每個健康的員工都是潛在的患者去說事;其反對者,則可以用建設發展公立醫院是政府而不是醫院自身責任來反駁,甚至還可能有人從醫院決策者是否通過政績來實現利己動機等方面尋找進攻點。總之,如果贊成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將難以產生認識上的交集。這就需要理解,尤其需要跳出個人利益的藩籬,儘量理性地面對,儘量給醫院管理者以相應的理解。畢竟因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醫院主要負責人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同每個員工一樣,也是具有肉體凡胎的人,而非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仙”。

一個傑出的醫院管理者,會具有常人所難以具備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超越一般人經驗侷限的前瞻性、超越一己之私的胸襟。這樣的醫院管理者,無論在位還是離任,無論在世還是故去,都會留下一座供後人開採的精神富礦,當值得我們每個人珍視。

(作者為《新醫界》、中國醫界網總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