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说到草圣,古代书法史中,不存争议的有两位,即汉代的张芝和唐代的张旭。至于怀素,有时也被尊为草圣,则系近代人所为,书法史无载。

但生病自己开出“诊断书”和药方的,却只有一个张旭。这张“诊断书”,就是他的代表作,大名鼎鼎的《肚痛帖》。真迹早已无存,有宋刻本,明代重刻,如今在西安碑林,属国宝级的文物。帖中内容如下: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结合作品,我们解读其意。开头三字很好辨认:“忽肚痛。”想必此时刚有感觉,于是马上开写,写完三个字,痛得有点捉急,字也写快了。“不可堪”,即难以忍受。紧接着分析原因,想八成不是冷着了就是热着了,看来要准备服用大黄汤了,这东西冷热导致的疾病都能治,给自己开了个药方。

刚开完方,疼痛愈加严重。要说前面的字虽然写得快,连在一起,但还算有形,大小也比较均匀协调。后面这句“如何为计”则不然,说明痛得惨了,字也写得更快、更大、更加放浪形骸。然后……然后写不下去了,赶紧找床我要躺下——“非临床”,就是我跟前没床。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所以你说,为啥今天医院里医生开的诊断书和药方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了。原来医院是汇聚当代草圣的藏龙卧虎之地呀!

当然,这是玩笑。医生的字为何潦草?一方面由于同样内容成年累月地写,熟能生巧加追求效率,便难以兼顾工整了。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另外,也有很多不同说法,并且不唯中国,外国医生的字也龙飞凤舞。据说从前医生要专门学习拉丁文,因为这涉及到医方的神秘性。对于患者来说,神秘性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的治疗作用。如果都给你写明白了,尤其中医院,你一看,我的妈呀!这石头、树皮也能治病?不信了。

也有说法是为了防止他人模仿医生字体涂改病例,所以故意写得难以模仿、难以辨认。原因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不敢乱说,还希望懂行的朋友们给安利下。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咱还是请回草圣本尊吧。张旭之名不仅在书法,更在于性格的乖张癫狂上,他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因性嗜酒,在杜甫诗中,张旭成了“饮中八仙”之一: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饮中八仙歌》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所以我看呢,他哪里是肚子痛?分明是胃疼,又喝高了。张旭的狂草和李白的诗歌,还有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都是大神级别的。

那么张旭的草书是怎么炼成的呢?说来也十分传奇,并且他自己对此有明确交代。在《自言帖》中他写道:

醉颠尝自言意。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及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所谓“争路”,运用到草书章法上,就是笔画间的揖让关系;“闻鼓吹”悟到的则是用笔的轻重、徐疾,即节奏变化方面的启示;观“公孙舞剑”,又领会了笔法上飘忽多变的神韵,达到最高境界。

另外,不要以为今天书法家某些不被理解的创新之举,就是倒行逆施、愚弄大众。其实他们之中很多把戏,古人早就玩过,不是啥新鲜玩意。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张旭被称作“张颠”,就与其每每醉酒后,便挥笔大叫玩“吼书”,以及将头发蘸墨汁写字的疯狂行为有关。而且酒醒后,人家看见自己的“发书”,还认为“神异而不可再得”呢!

难怪医生开的诊断书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下可找到源头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