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家長可以攀比孩子分數,孩子卻不能攀比家長財富?

作為教育領域的作者,鼬老師最近看到一個話題

「為什麼家長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理所當然,而小孩攀比家長的財富就會被批評?」

我相信每一個還在上學或是剛畢業不久還未成家立業的小夥伴們看到這個話題都會感同身受,畢竟每一個90後、00後都經歷過被“別人家的孩子”支配的恐懼。

憑什麼家長可以攀比孩子分數,孩子卻不能攀比家長財富?


儘管家長不願承認,其實孩子的攀比意識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長。

從人生經歷來看,小學和初中是家長攀比孩子成績的高發時期,因為這時期的學業難度還處於家長的可承受範圍內。等到了高中,當題目難度超過了家長的能力,家長逐漸失去話語權,也就乖乖閉嘴了。

孩子攀比家長財富的時期則正好緊隨其後。孩子在小學和初中其實沒有太多的財富意識,有錢的孩子和相對不夠富有的孩子身處一個教室,過著一模一樣的校園生活,不太容易出現攀比。

而到了高中和大學,財富的作用才井噴式地展現在孩子的眼前:

家庭富裕的同學將戶口遷入了北京、上海,考上了自己做夢都考不上的名校;

家庭富裕的同學天天往新加坡、香港等地跑,邊考SAT邊旅行,而自己還在苦逼地蹲坐在教室刷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家庭富裕的同學在畢業後有了專屬的房子和車子,而自己卻還要從零開始……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社會的不公平逐漸呈現在孩子的眼前,加上小時候父母對“別人家孩子”的大肆宣導,孩子們必然會產生攀比的想法,從而質問自己的父母:

“你們怎麼不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憑什麼家長可以攀比孩子分數,孩子卻不能攀比家長財富?


慢慢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雙向攀比陷入了惡性循環。

父母把孩子成績不好全部歸結於孩子自身的問題,

孩子也把自己非要學習好歸結於父母的沒本事。

在如此邏輯閉環下,父母無力反駁,只能用大吼和辱罵來宣洩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例如朽木不可雕也、敗家子、不孝子等詞彙也頻頻出現。

而與此同時,孩子也並不服氣,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存在問題。

於是,父母聯合班主任、聯合其他的親朋好友向孩子說教,美其名曰“大家都是為了你好”,畢竟現如今的教育體制,大家只關心分數,而不會在乎分數的來源。

在這種逼迫下,孩子只會更加的氣憤和吵鬧。孩子有自尊,不希望被眾人指責,況且本身也沒有說錯什麼事。

就這樣,開始了漫長的冷戰和吵鬧,直到有一方心力交瘁而妥協……然而,某一天父母又忍不住提到了別人家的孩子……

憑什麼家長可以攀比孩子分數,孩子卻不能攀比家長財富?


其實,孩子們也不願意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夠富有,他們都知道“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的道理。只是孩子們也有委屈,憑什麼父母說我是為了我好?我說父母難道不是為他們好嗎?

攀比本身是有悖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但是它也存在可取之處,因為攀比具有一定的激勵效應。

家長的攀比能讓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同理,孩子的攀比也能點醒父母不再安於現狀。

當孩子在個人發展上遇到了瓶頸,家長最先想到的不應該是冷嘲熱諷或是推卸責任,而是去解決問題。

畢竟“要求孩子做什麼”是家長不可掌控的事情,你說了孩子未必會做,只有“要求自己做什麼”才是真正可控的事情。

家長應該想想自己能夠為孩子提供什麼資源,能夠為孩子的個人發展做些什麼,能不能狠下決心做一些自己一直不敢嘗試的改變來提升自己。

這同時也具有“榜樣效應”。當家長開始為了整個家庭的狀況而做出正向的改變,孩子也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從而自發地轉變態度和觀念。

記住,不管是孩子和家長,都不應該成為一個“裝睡的人”。

憑什麼家長可以攀比孩子分數,孩子卻不能攀比家長財富?


更多教育資訊,歡迎『關注』鼬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