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前辈训嘱

形意前辈训嘱

抽空整理了一点点形意拳前辈的拳法经验,想必大多都是形意爱好者所知道和了解的。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多看看前辈的经验之谈是有益处的。其中’的部分,是本人一点粗浅的理解,因时间及篇幅的关系,未能多写,只为与爱好者交流,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宋世荣训嘱: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沌沌,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着法者,是一气开合也,以至于应用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比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招法也,一着法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

宋虎臣训嘱:吾形意拳属于短拳之类,然练时必须打出长劲(并非长拳之功),而是在沉肩、坠肘、松肩、活腰、蹬足之规格下,全身合一,发出之劲,使两臂自然长出数寸。

(编者注:说好说,练难练,莫着急,多体会。发劲之时,两臂自然长出,此法并非谬传,只要身体各部位及拳势合乎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会达到。

形意前辈训嘱

“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六和浑圆整劲,此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此为外三合。只有做好六合,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整劲。

编者注:多练习,多体会

“崩拳的步法,全在一蹚一蹬,前脚进时,似铁牛耕地。不偏不倚,要中直,抢占对方中门;后脚蹬时,要快迅、猛烈,如箭出弦;意一动,身一抖,便进身,不能有丝毫迟疑之感。“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宁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崩拳如射箭,打倒还嫌慢“狠。

手法:

崩拳所走的路线,许多人认为是一条直线,是一个直拳动作,其实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从崩拳的技术动作来分析,它并非走直线,而是在它的运动过程中,包含着一定的弧线。当顺步崩拳转变为拗步崩拳,或拗步崩拳转变为顺步崩拳时,后拳沿着前手小臂,向前打出,里面暗含着向下压的劲,拳面又有前顶之劲,在发劲的一刹间,小臂又有向前裹钻、向上猛挑的劲力,而要发挥这些劲力,并不是一条直线所能够做到的。再说在它的运动过程中,已含有一定的弧线动作。崩拳所走的路线,从许多形意拳名家高手的实战中可以领悟。

形意前辈训嘱

单凭一个直力是无法将人打得升高,而只能将人打出。因为每个人在遭到外界打击时,都会作出防御性的反应。当用崩拳打击对方时,对方必然会产主一个向上的抗劲,而崩拳者可借其抗劲,再往前上裹钻、猛挑,借力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拔根而起,紧接着催发劲力,对方必然会被打至升高,而后跌出。崩拳动作在实战中,是讲究打破,而不是破打。它是利用出拳的前臂挫压对方而进击,是打中带破,并不是破了对方的防线之后,再打对方。所以,对崩拳所走的路线,我们从锻炼和实战中总结出有二种。一种是对方一接触我拳就倒下去,是走直线;另一种是对方接触我拳之后,再倒下的,是走弧线。

“半侧身45度角,目不斜视。其特点是转换自如,在实战中减少受力面积。在打崩拳时,无论是顺步崩拳或拗步崩拳,其心胸部位必须随拳的出入而转换成)

“练拳容易,找劲难。

劈拳:劈出刚挑的推力;

崩拳:贯出通透的穿力;

钻拳:突出前涌的掀力;

炮拳:爆出刚强的猛力;

横拳:格出圆抖的弹力拧腰要活,出拳要有横格之力。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右旋转,形势有间断,故谓之小学。

形意拳术,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由间断,故谓之大学。

(编者注:学习拳术,切勿贪多贪大,小学功夫是基础,须苦练才能成就大学之道。

形意前辈训嘱

学拳须知:

学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学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学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学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学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

(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形意前辈训嘱

学练形意拳要经遇的三道坎:困倦坎、酸疼坎、浮躁坎。

若一味地单求其力,必然会造成僵滞不活;若专求其重,则必形成沉而不灵;若是专求其轻浮,又必神意涣散,积成象墙头的芦苇一头重足轻根底浅,似萍草无根之弊。所谓”,”,就是说不可专求其一,一定要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内有外,有开有合。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必须首先求得张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敛而不拘、约而不迫;最后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静而不偏于迟钝,方才符合形意内家拳的要求。因此,学者必须持之以恒勤练习,细心体会悟其奥,久而之方能达到内外相合、阴阳相配、动静相依、虚实兼备、起落自如、刚柔相济之目的,才能由严守循规一相合于规,自然合规,最后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级艺术境界。

(编者注:松--松)

诸前辈之训嘱,乃多年经验之谈,吾等晚学后辈,当认真领悟,刻苦习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