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女报人,秋瑾曾跟她同名,看了她的文章自愧不如

慈禧刚刚驾崩,有“华北第一报”之称的《大公报》就登出了一篇炮轰这个独裁者的奇文,题为《百字令》,作者是《大公报》的第一个女编辑吕碧城。

文中大意,慈禧在把持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边疆大片领土、国库大把银钱,都送给了西洋诸国,她到阴曹地府后,哪有脸面去见汉朝的吕后与唐朝的武则天?文边还配有作者手绘的慈禧画像,丑态可掬。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女报人,秋瑾曾跟她同名,看了她的文章自愧不如

此时正值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之际,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炸起了一片喧嚣,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甚至动了杀心。吕碧城闻讯,不得不离开报馆,前往欧美游历。

《大公报》并未因这个女编辑的离去而失色,不过,在这家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报馆的历史上,吕碧城无疑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名字。然而,她与《大公报》的相遇,只是一个巧合。

因为生性叛逆,这个安徽女子离家出走至天津,身无分文时,写信向居住在《大公报》报馆的友人求援。时任《大公报》总经理的英敛之无意间读得此信,被其文采折服,遂亲自上门拜访,聘请她到《大公报》担任编辑。她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女报人。

在任《大公报》主笔的四年间,吕碧城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文章。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人们纷纷猜测,这个横空出世的女编辑究竟是何许人?有人把她和当时名噪一时的“鉴湖女侠”秋瑾画上了等号,因为秋瑾出道初期,也曾使用过“碧城”的笔名。但很少有人知道,秋瑾看过吕碧城的文章后,自愧不如,从此再也不用这个笔名了。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女报人,秋瑾曾跟她同名,看了她的文章自愧不如

1907年,这两个民国史上的奇女子在天津见面。两人相见恨晚,当晚便同卧一床,彻夜长谈,由此结为知己。同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吕碧城为其撰写创刊词。

秋瑾蒙难后,中国报馆“皆失声”,吕碧城因此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让整个世界认识了这个中国女革命家。当时,无人敢为秋瑾收尸,是吕碧城冒着极大风险安葬了好友。看守清军得知此人就是誉满华夏的吕碧城,也无可奈何。

出游欧美后,吕碧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撰写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数年后,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达七年之久,她的文章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字字珠玑,脍炙人口,被传诵一时。

吕碧城无疑是民国女子中的一个另类,个性张扬且独立,这也体现在她那身时尚新潮甚至颇为出位的服饰上。某次集会,她别出心裁地穿了一身袒胸露腹的“孔雀服”:“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枝,”美艳如仙子。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女报人,秋瑾曾跟她同名,看了她的文章自愧不如

在报人声誉最为鼎盛时,吕碧城应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之邀任其机要秘书。但从政并非报人所长,况且袁世凯及其追随者的所作所为也令她心灰意懒。辞职后,她携母移居上海,后信佛避世,动辄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自号圣因法师。

从此,中国新闻史上再也见不着这位女报人的名字。晚年时,她重游北京,在新华门前,有人听到她反复吟诵李清照的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43年,这个终身未婚的民国奇女子,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遗嘱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香港海面。中国第一女报人便随着滔滔海潮,自此消失无踪。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林天宏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