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赴地方調研,選擇地點有深意

據《新聞聯播》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近日離京,赴雲南、貴州調研脫貧攻堅。

他提到,要“瞄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新問題”。

最關鍵的是就業

習近平4月20日至23日在陝西考察時強調:

  •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後,後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

汪洋這次去雲南和貴州調研,重點內容之一就是易地扶貧搬遷。

《新聞聯播》稱,雲南昭通市、貴州畢節市剩餘貧困人口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前列,是堅中之堅。

汪洋在調研中提到,克服疫情對貧困群眾務工就業的影響是當前的突出問題。要有序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最大限度防止和減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迴流,確保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基本穩定。


汪洋赴地方調研,選擇地點有深意


多說幾句。

今年以來,汪洋已經多次關注脫貧攻堅工作。

2月18日,各民主黨派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汪洋出席會議並講話。

4月13日,汪洋又在京主持召開脫貧攻堅約談會議並講話。而他今年首次外出調研,聚焦的也是脫貧攻堅工作。

“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規模”

在這次調研時,汪洋提到這麼一句——“瞄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新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易地扶貧搬遷問題,仍是今年的一大重點。

在3月6日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易地扶貧搬遷配套、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道路等項目開工不足,不能按計劃推進。”

他要求,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

全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中西部地區還同步搬遷500萬非貧困人口,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規模。現在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下一步的重點是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一個事實是,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針對易地扶貧搬遷,一些地方也確實出現過一些問題。

2018年10月至11月,中央巡視組對內蒙古、吉林、雲南等26個地方、單位黨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

後來的巡視反饋表明,不少地方在易地扶貧搬遷上存在問題,比如:

  • 重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存在偏差,產業和就業支撐不足”
  • 陝西“執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存在搞變通現象”
  • 國家發改委“推動落實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等牽頭任務不夠到位”“項目資金監管不夠有力,易地扶貧搬遷監管機制不夠健全”
  • 雲南的問題則是“易地扶貧安置點建設和搬遷進度滯後”。

就在4月21日,內蒙古剛剛召開(全區)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存在問題整改落實工作電視電話會議。


會議提到,要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各類問題6月底前整改清倉見底。要在“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上再聚焦再發力。

數據背後的具體問題

不妨再來看一組數據。


汪洋赴地方調研,選擇地點有深意


4月23日,國家發改委宣佈,截至3月底,全國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266萬餘套,實現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47萬人,搬遷入住率達99%。

河北、內蒙古、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廣西、貴州、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份已全面完成搬遷入住。


但搬進去之後還有後續幫扶。

畢竟,搬出“窮窩”雖然能解決暫時的住房安全,但並不意味著新環境就一定能支撐新發展。

就在最近,《新華每日電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就提到了這麼個例子:

在四川涼山昭覺縣城邊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這樣一對夫妻。家裡原來養的牲畜在下山前都賣掉了,去年過彝族年花了5000元買了一頭豬。過去生活在山上,雖然交通不便,但生活成本很低,現在蔥薑蒜樣樣都得花錢。


汪洋赴地方調研,選擇地點有深意


龐大數據的背後,都是一個個實際的問題。

比如,一個縣1000個左右的公益性崗位,幾百名農民工定向輸出,相比大規模的搬遷群眾數量而言遠遠不夠。再比如,還有一些地方,雖然定向輸出了農民工,但3個月後就離崗了。

解決好這些問題,才算真的脫貧。

在陝西考察時,習近平說,

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要實實在在做好就業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

汪洋在這次調研時,還細化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具體任務:

  • 要通過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發展設施農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進一步拓寬搬遷戶就業渠道,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 按照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切實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保障搬遷群眾就近就醫、適齡子女就近入學。
  • 通過有力有效的工作,引導搬遷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更新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逐步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
  • 來源:

    政知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