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期间战列舰战沉,为何数千舰员只能存活一两人?

一战二战期间战列舰战沉,为何数千舰员只能存活一两人?

看一战到二战期间的战列舰列队PK的大海战,都是坚甲对大炮,成群对轰,惊天动地。而其中被大口径弹雨覆盖的倒霉蛋,既包括战列舰也包括战列巡洋舰,往往是在炮击过后,几分钟内就会剧烈的爆炸沉没!沉没之迅速惨烈,往往全舰1千多人甚至2千多人,只能偶然性地活下来一两个人!这种战例子屡见不鲜。数万吨级的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中炮后迅速大当量大爆炸沉没,并非对手发射的炮弹里面已经采用了核装药。那时候也没有核装药。而是对手发射的穿甲巨弹,穿透了被当做目标战列舰的厚重主装甲,在目标战列舰内部的弹药库附近爆炸,冲击波直接引发了战列舰内部存放的数千吨弹药的大规模殉爆。可见这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其实基本是被自己携带的炮弹给炸沉的。日德兰大海战中的,

德国公海舰队,已经发明了全舰队通过无线电指令,所有主炮和副炮,集中瞄准英国舰队中一艘主力舰齐射的战术。齐射覆盖威力巨大,全舰队数百门大口径舰炮发射的巨型穿甲弹像密集的雨点一样落到其中一艘战舰头上,总有直接命中并且击穿对手主装甲的概率。因此虽然德国舰队的总吨位只有对手一半,但是却击沉了对手15万吨以上的主力舰艇。那么为何当时已经有2到3万吨级的大舰,在剧烈爆炸后,几分钟内就会沉没,大部分水兵想逃都来不及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战列舰为王的时代,舰体核心部分都披挂上万吨的钢铁重甲,加上船体和船上所有设备物品武器人员的自重,因此2到3万吨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舰体大部分都用来吃水了。也就是干舷普遍很低。储备浮力很小。有些老式巡洋舰,


一战二战期间战列舰战沉,为何数千舰员只能存活一两人?

平时干舷距离海面居然只有一两米,随便一个海浪都能打上甲板。因此在战列舰的装甲被击穿,引发内部大爆炸导致核心舱室大面积灌水后,这些巨舰都会很快失去安全浮力。而且会迅速的侧翻或者舰体断裂。这样会引发更迅速的海水灌入主要舱室,全舰就完全没有挽回的时间。虽然各国建造的大舰很早就知道采取隔舱方式增加抗沉性。不过二战以前的大舰和现代军舰像蜂窝一样密集的防水隔层完全没法比。二战以前的主力舰的内部隔舱要少得多,单隔舱容积也大得多,甚至不如当今很多货轮的抗沉性强。因此一旦有一两个主力动力隔舱全部灌水,在重量巨大的装甲层的带动下,就会立即像秤砣一样快速沉入水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还有一些次要的原因,这就是二战以前的炸药更容易殉爆。苦味酸等炸药并不是很怕火,但是却怕强烈的冲击波。大口径穿甲弹穿透钢甲后会引发内部剧烈冲击波,全舰的炮弹都会立即自爆。


一战二战期间战列舰战沉,为何数千舰员只能存活一两人?

这会导致即使外来的炮弹没有直接打到巨舰的弹药库以内,也会引发内部大量炮弹的大规模殉爆。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把当时的炮弹都藏在不容易打到的底仓,或者多舱室分开放置都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由于这类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壳体太沉,储备浮力不够,在海面上快速沉没时,会在数百米范围内引发一个巨大的下沉漩涡。即使有部分水兵跳海甚至上了救生艇,如果来不及在几分钟内摆脱这个大漩涡的范围,也会立即被全部吸入海底!历史上甚至有战列舰快速沉没,有千吨级的伴随驱逐舰去抢救跳海舰员时,驱逐舰自身也差点被沉没大漩涡吸入海底的事件。能侥幸逃脱的个别舰员,都是运气好的不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