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二戰期間戰列艦戰沉,為何數千艦員只能存活一兩人?

一戰二戰期間戰列艦戰沉,為何數千艦員只能存活一兩人?

看一戰到二戰期間的戰列艦列隊PK的大海戰,都是堅甲對大炮,成群對轟,驚天動地。而其中被大口徑彈雨覆蓋的倒黴蛋,既包括戰列艦也包括戰列巡洋艦,往往是在炮擊過後,幾分鐘內就會劇烈的爆炸沉沒!沉沒之迅速慘烈,往往全艦1千多人甚至2千多人,只能偶然性地活下來一兩個人!這種戰例子屢見不鮮。數萬噸級的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中炮後迅速大當量大爆炸沉沒,並非對手發射的炮彈裡面已經採用了核裝藥。那時候也沒有核裝藥。而是對手發射的穿甲巨彈,穿透了被當做目標戰列艦的厚重主裝甲,在目標戰列艦內部的彈藥庫附近爆炸,衝擊波直接引發了戰列艦內部存放的數千噸彈藥的大規模殉爆。可見這些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其實基本是被自己攜帶的炮彈給炸沉的。日德蘭大海戰中的,

德國公海艦隊,已經發明瞭全艦隊通過無線電指令,所有主炮和副炮,集中瞄準英國艦隊中一艘主力艦齊射的戰術。齊射覆蓋威力巨大,全艦隊數百門大口徑艦炮發射的巨型穿甲彈像密集的雨點一樣落到其中一艘戰艦頭上,總有直接命中並且擊穿對手主裝甲的概率。因此雖然德國艦隊的總噸位只有對手一半,但是卻擊沉了對手15萬噸以上的主力艦艇。那麼為何當時已經有2到3萬噸級的大艦,在劇烈爆炸後,幾分鐘內就會沉沒,大部分水兵想逃都來不及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戰列艦為王的時代,艦體核心部分都披掛上萬噸的鋼鐵重甲,加上船體和船上所有設備物品武器人員的自重,因此2到3萬噸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的艦體大部分都用來吃水了。也就是幹舷普遍很低。儲備浮力很小。有些老式巡洋艦,


一戰二戰期間戰列艦戰沉,為何數千艦員只能存活一兩人?

平時幹舷距離海面居然只有一兩米,隨便一個海浪都能打上甲板。因此在戰列艦的裝甲被擊穿,引發內部大爆炸導致核心艙室大面積灌水後,這些鉅艦都會很快失去安全浮力。而且會迅速的側翻或者艦體斷裂。這樣會引發更迅速的海水灌入主要艙室,全艦就完全沒有挽回的時間。雖然各國建造的大艦很早就知道採取隔艙方式增加抗沉性。不過二戰以前的大艦和現代軍艦像蜂窩一樣密集的防水隔層完全沒法比。二戰以前的主力艦的內部隔艙要少得多,單隔艙容積也大得多,甚至不如當今很多貨輪的抗沉性強。因此一旦有一兩個主力動力隔艙全部灌水,在重量巨大的裝甲層的帶動下,就會立即像秤砣一樣快速沉入水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還有一些次要的原因,這就是二戰以前的炸藥更容易殉爆。苦味酸等炸藥並不是很怕火,但是卻怕強烈的衝擊波。大口徑穿甲彈穿透鋼甲後會引發內部劇烈衝擊波,全艦的炮彈都會立即自爆。


一戰二戰期間戰列艦戰沉,為何數千艦員只能存活一兩人?

這會導致即使外來的炮彈沒有直接打到鉅艦的彈藥庫以內,也會引發內部大量炮彈的大規模殉爆。面對這種情況,即使把當時的炮彈都藏在不容易打到的底倉,或者多艙室分開放置都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由於這類戰列艦和巡洋艦的殼體太沉,儲備浮力不夠,在海面上快速沉沒時,會在數百米範圍內引發一個巨大的下沉漩渦。即使有部分水兵跳海甚至上了救生艇,如果來不及在幾分鐘內擺脫這個大漩渦的範圍,也會立即被全部吸入海底!歷史上甚至有戰列艦快速沉沒,有千噸級的伴隨驅逐艦去搶救跳海艦員時,驅逐艦自身也差點被沉沒大漩渦吸入海底的事件。能僥倖逃脫的個別艦員,都是運氣好的不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