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揭示的3点人性规律,醍醐灌顶!

正和岛


佛学揭示的3点人性规律,醍醐灌顶!

佛学揭示的3点人性规律,醍醐灌顶!

“自我”是根本无明

“自我”是一种误解,但却被当成了正确的见解,它只是一个幻相。


根据佛教,“我”和“我自己”的这种持续感,既是无明,也是无明的结果。无明就是不明白,没看到全豹——你可能只见到片断、零星的东西,却不了解全盘的情况。


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


“自我”永远都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这显示出它基本的不稳定。


虽然充满了骄傲,但自我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需的。


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


生气的时候,大吼大叫,愤怒的原因和对象变得更稳固,这样便能回过头来确定你自己是稳固的;接着,你又设法报复,这让你的“自我”因为能延伸到未来而更确定了它的存在。


“自我”觉得愤怒的痛苦,要比面对“自我”本身无实的痛苦来得小。


当你爱别人时,也发挥了同样的机制。通常对于爱的定义是:你深切地关怀对方,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爱。


但实际上,爱只是“自我”寻求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方法。


“自我”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空间留下来爱别人。


我们所说的爱,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从日后关系的发展结果,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


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份的追寻。


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着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为什么要了解“自我只是一种幻觉,无可执取”是这么困难呢?


因为我们太执着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目的就是在维持自我实存的“信仰”。


根据佛法,我们要拒绝的是“自我执着”,而不是“自我”。帝洛巴曾说:“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佛学揭示的3点人性规律,醍醐灌顶!

发起纯正的出离心

“自我”永远都欺骗我们去追求未来,我们思考着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么事、计划退休的生活、孩子还没出生就先担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们多么随便地就忘记了死亡就在门口、书桌上、椅子上,它不只是守株待兔,而是不停悄悄地逼近我们。


我们可能看过上千篇的讣闻,每晚在电视上都看到飞机失事的消息,却仍然觉得死亡永远不会来临。


你应该不断重复地思维,自己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任何理由而死亡;让无常的道理深深印在心上,对抗“自我”的谎言。


花些时间思维世间过患也很好,想想那些无法避免的争端、自私、国内冲突、国际战争、家庭纠纷、朋友摩擦、宗教纷争,想想人们经常卷入的一切,你就会开始明白,

并没有什么值得抓住不放的。


如果你能仔细地来看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某些人的“自我”所闹出来的大事。


“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


例如,你通常在咖啡中加两块糖,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许明天、甚或下一刻就会死去,可能没有机会喝一口咖啡;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块糖,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真心诚意地说:“没关系!”心中是这么想,你并不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个好人,只不过你不认为这是生命中的大事。


当你到达这种“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那表示出离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严重”的层面。


出离心比任何智巧的争论、辩论、教授和其他东西,更能帮助你了解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出离心也能使修行上的虔诚心以及信任感自然涌现出来。


有时候,某些人修行佛法是希望得到财富、长寿之类的东西,或者除去障碍以完成他们的欲望。


这样的想法,有时会发展到极端,譬如说,你和某人进行商业谈判,希望这笔交易能带来极大的利润,即使你知道自己的利益可能正是别人的损失,你还是请喇嘛加持你的商业冒险行动,或请喇嘛们念咒、供养,帮你达成目的——这些都是修行佛法上非常奇怪的动机。


或许你认为自己的动机比上面所说的纯净,执着于此生、来生或入天道,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仍然是执着。


以这种动机来修行,显示出我们不具出离心,我们真正忠心的是自己的执着与烦恼;生活依旧是件大事,而我们所谓的修行、持咒、仪轨、祈祷,都只不过是我们用来使生活更有情趣的另一种精巧的高科技工具而已。


如果这真是你要的,那么不修佛法反而好一些,依赖物质世界来满足这些愿望,会更切合实际。


如果你想体验实相,就必须发起纯正的出离心。


当然,关心此生和来世并不等于执着,但是,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


佛学揭示的3点人性规律,醍醐灌顶!

道的本身也是迷惑

著名的因明学者法称曾说:“最后连道都必须舍弃,因为道也是假。”有人可能会怀疑,迷惑怎么能除去它自己呢?


有位禅宗大师曾这样解释过:“如果你被刺刺到手心,那么就要拿工具,例如用另一根刺,把它挑出来,等陷在肉中的刺拿出来之后,两根刺都不需要了。”


困惑之道是必须的,因为如果要走上超越迷惑的道路才能除去迷惑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开始修行。


我们所有的、所知的、所涉及和了解的,就只有迷惑;因此,没有选择地,必须以迷惑来开始。


还好,迷惑的本身没有迷惑或者不迷惑这回事;因此,相对上它是无明或污垢,在究竟上则是空性,超越了垢净——这是目标,这应该是困惑能成为完美之道的原因。


即使我们有其他选择,困惑之道可能仍然是最好的。


如果在战场中,你就必须以战场用语来处理所面对的状况,不论目标是打仗或是交朋友,一件事物如果要对另一件事物产生影响,就必须有某种交互作用。


如果你中了毒,就必须吃解毒剂;解毒剂要产生效果,就必须和毒药产生作用;在产生交互作用前,两者必须先遇到或相互接触才行;因此,除非解毒剂与毒药相遇、相互作用,否则解毒剂无法达成它的目的。


同理,道必须和我们的迷惑相遇、互相作用,才能对治迷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道必须使用迷惑的语言才行——迷失在困惑中的人永远无法了解不用迷惑来沟通的道。


沟通的方法从完全直接到极度精细而不直接的都有,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来决定。


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


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只在于你是否聪明到能用它为道;同时,也因你入道的动机和以它为道的智慧不同,任何一种修行之道,都可能成为证得果位的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