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絕症,顧名思義,從臨床數據上來看,存活率和治癒率雙低。

所以對於被檢查出患上絕症的人,在得知診斷結果之後,猶如晴天霹靂,人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就垮塌了。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急性應激。

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我在腫瘤醫院當值班心理老師時,見過不少這樣的案例。主要有這兩類:

一、覺得上天不公,心中有極大的憤怒

有些癌症患者,年紀並不大。有青少年,還有正值壯年。壯年的,我有遇到過腸癌和胃癌患者。

因為他們在以往的生活中,大多身強體壯,連感冒發燒都不常有。突然體檢查出患了癌症,這對於當事人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也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各種治療干預,身體會承受明顯的疼痛與創傷。這些患者的精神很快就崩潰了。他們不再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會開始怨天尤人。身體的病痛,加上惡劣的情緒,這些都會加速惡症的發展。

此類患者的家人也會很傷心,想要幫忙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偷偷抹眼淚,還要在患者面前裝出堅強,“這沒什麼,我們能挺過去”的樣子。

因為處於這個年齡段的患者,大多是家裡的寶貝心肝或是家庭中的頂樑柱。

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二、家庭生活條件差,親情疏遠

這類患者有較強的求生欲。在地方醫院確診之後,還不放心,要到上海醫院來做複查。再次確診之後,就在上海醫院進行治療。

但是因為絕症的治療費高,外地患者並不能享受本地醫保,同時也沒有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所以這類患者大多是揣著家庭積蓄以及向身邊親人、同事借來的善款,來支付醫藥費。

但癌症會涉及開刀、住院護理、後續治療等一系列的流程。家庭成員會感到這是一個經濟黑洞,親戚、朋友被借過幾次之後,大多采取回避態度。

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此時,患者就會明顯感到自己是所有人的累贅,不受待見,拖累家人與朋友。在這種現實境遇下,患者會產生嚴重的恐懼(害怕付不出醫藥費)、自責(得這個病自己痛苦,還連累人)、內疚、擔心等負面情緒。從而產生焦慮、失眠,食慾減退,健康水平下降等連鎖反應。

越是這樣,患者對醫生也越不放心。手術方案要反覆詢問,反覆確認。但我們都知道即使是病房醫生,也是很忙的,而且無法對於手術效果給出預計或保證。所以這類患者與醫護的關係,往往也很緊張,就醫依從性較差。

身體病痛,加上對現實經濟的擔憂,也對病情不利。


但從醫學角度來說,醫生們都會建議“早發現、早治療”,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針對家人出現的急性應激進行干預處理。

一、人體持續處於應激狀態下,對造成機體受損

患者一旦得知自己被確診為絕症之後,大腦會立即分泌出神經遞質,然後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形成應激。

在急性應激狀態下,我們身體的炎症系統會被激活,並釋放出大量的細胞因子來維持身體的穩態和健康。但如果患者持續或反覆應激,這類細胞因子會被過度釋放,造成機體損失。

而且持續應激,會讓我們的腦神經系統被重塑,人會變得更加警覺、焦慮。

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也就是說,人會持續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中。對於過往並不會太在意的事情,現在也會變得錙銖必較。

知道了這個生理特點,我們就能理解家人的某些過度反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與理解。


二、尊重家人的選擇與決定,他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更好的

當患者得知確診後,一般會有兩大類反應:1. 專注尋醫 2.放棄就醫,享受人生

但患者的決定,很多會受到家人的干預。例如家人認為得病沒事,即使砸鍋賣鐵也要治好。所以他們會堅決反對患者想要把錢都用在享受人生上。

那麼這裡我們要考慮到,患者的自發想法。因為我們只會認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患者認為這病就得好好治,要找大醫院,掛專家號,那麼家人就配合。因為患者的自發動力在這個目標上,所以做這件事能夠給患者帶去積極的幫助,產生較好的作用力。


但如果患者想要放開一切去旅遊,家人硬是把他拖去醫院看病就診,那麼此時患者內心是不情願,就職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為患者“喪失” 了他的自主權。

絕症,本來就讓他倍感人生的無常,此時家人再剝奪他的人生自主權,對於患者來說會是種“生無可戀”的體驗。

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三、可以求助心理門診或尋找支持性團隊

對於重度應激障礙,可以求助心理門診。由於患者本身還有其他疾病與服用的藥物。所以在選擇抗焦慮或抗抑鬱的藥物上,需要聽從門診醫生的指導。

也可以讓患者加入同類型的支持性團體。大家都遇到了同樣的遭遇,能更好的進行相互寬慰與信息交流。


得了絕症,從醫院回家不久就死了,本人不知情的反而活得更久嗎?


遇到這樣的事,對患者與所在家庭來說,都是一個應激事件。但生活的腳步並不會因此而停下,我們只能向前看。但我們可以選擇的是,用正確的方法,減輕家人所承受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